中国股市

  • 详情 中国股市增发的市场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取了较为稳健的数据考察我国股市增发中的市场反应,并根据大盘走势对市场反应作进一步分析;然后对有可能影响市场反应的因素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市场对增发有负面反应,但是在大盘上涨阶段市场反应更为平缓,这说明投资者情绪对市场反应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事件日,市场对不同因素的反应有所变化,但对于一些因素,我们只得到了较为模糊的结论,这应该归因于我国股市特有的制度因素。
  • 详情 涨跌幅限制降低了股价波动吗?: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本文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分组比较法,检验了涨跌幅限制在中国股市的运行绩效。结果发现,涨跌幅限制会引发波动性溢出效应、价格发现延迟效应以及流动性干扰效应。因而本文得出结论:涨跌幅限制并没有降低股价波动性和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行为,相反却阻碍了均衡价格的实现过程和投资者的正常交易活动。随着市场的规范和成熟度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应逐渐放宽涨跌幅限制。
  • 详情 中国股市反转收益的分解和“后持有期”检验
    本文将Conrad和Kaul(1998)的股价异常回报分解模型进行扩展,从而能够将各种投资策略的异常回报按照时间序列可预测性与横截面方差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中国股市存在明显的时间序列可预测性,且分解之后,即使整体收益不显著的策略也呈现了显著的可预测性。然后再利用Jegadeesh和Titman(2001)所提出的“后持有期”检验对结果进一步考察,以判断股市究竟是过度反应,反应不足还是随机游走。检验结果支持过度反应假说。
  • 详情 中国股市涨跌停机制的绩效研究
    一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证券市场实施涨跌停机制的效果存在争议。本文以Kim和Rhee(1997)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上海股市的实际情况,从波动率溢出假设、延迟价格发现假设和交易干涉假设三个方面对上海股市涨跌停机制的绩效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的涨跌停机制是缺乏效率的。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放宽价格限制幅度和采取不对称的涨跌停机制的政策建议。
  • 详情 流动性风险与资产定价:来自中国股市的证据
    ? LCAPM (基于流动性风险的CAPM模型) 是Acharya and Pedersen (2005) 提出的,它将流动性风险可能影响资产价格多种方式纳入一个统一框架。本文利用LCAPM对中国股市进行检验,在该模型中,证券的收益依赖于它的期望流动性及其与收益(包括个股与市场收益)之间的协方差。检验结果发现,我国股市的风险升水在大盘升降区间体现了不同的特征;无论在总区间还是分时段,LCAPM 都能更好的拟合资产收益;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依然得到同样结论。这说明流动性在我国股市的资产定价上有重要影响。
  • 详情 2006年中国股市:熊市的最后挣扎
    2006年中国股市将处于熊市的最后挣扎阶段,下半年至年底是投资大机会来临的时候,由于市场利益各方无法达成共识,市场中也不可能出现一呼百应的投资理念,因此,市场信心的恢复和牛市的出现要到2007年初。
  • 详情 KMV模型中关系函数的推测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
    建设中国的信用体系,对国外现有的信用模型的借鉴及其中国化十分必要。但是目前我国信用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信用数据匮乏,KMV模型可以直接利用股票市场的数据对信用风险进行估测,因此对该模型在中国市场的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但系统地综述了企业信用评级,分析了它的发展和一般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Credit Metrics,Credit Risk+,Credit Portfolio View等几种流行的信用度量方法。 接着文章阐述了期权理论应用于信用度量的原理,并在这一基础上详细介绍了KMV模型的框架、参数估计方法、演进和发展。文章分别提出了利用BSM期权定价模型和FCFF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去估计隐含的企业资产波动率 ;利用GARCH方法去估计股权价值波动率 ,并介绍了相应的方法。最后,文章在基于逻辑和经济意义的基础上推测了关系函数的形式,并利用中国股市的数据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拟合了中国市场 和 的关系函数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和探讨。 KMV模型在匮乏信用数据的中国市场具有特殊的意义。 然而,KMV模型中 和 的关系是随市场不同而变化的。 本文揭示了二者在中国市场的关系,为期权理论应用于中国的信用风险度量给出了新的框架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价值。
  • 详情 散户投资盈利策略可以模仿吗?-----一个案例分析
    散户投资者是中国股市参与人的主体,他们的投资行为受着报刊投资建议的很大影响.为了分析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业绩,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文献很少涉及的一种报刊投资建议------个体投资者投资日记.本文选取了《成都商报》1999年1月9日至4月30日连载的“道达投资手记”作为样本,构造了模仿型投资策略,研究了样本时间段内该策略的获利可能性.结果发现,机械模仿进行投资的收益无法达到原投资建议战胜大盘的水平,业绩基本与大盘走势持平. 针对这一结果,我们讨论了投资策略的一些改进方法,定性地得到结论:以“投资手记”为基础进行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投资策略业绩将大大改善,有可能战胜大盘. 最后我们分析了该结论所蕴涵的意义和本文研究方法改进的思路与扩展的方向.
  • 详情 中国股市的除权填权现象及股权调整全流通方案分析
    本文根据中国股市股价与流通盘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了中国股市中常见的除权填权现象的机理和2001年国有股减持失败的原因,分析了股权调整全流通方案中的非流通股缩股方案和流通股扩股方案对二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 详情 实证分析沪深股市中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
    本文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股市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发现了股票价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有助于股市政策的制定者和股市参与者对中国股市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