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详情 中国股市收益动能的实证研究
    本文对沪深两市A股三个月至两年期的动能(momentum)投资策略(买强势股,卖弱势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六个月至两年期的平均收益动能显著为负值。这与国外股票市场的相关研究发现显著不同。通过对普遍适用于美国和其他股票市场的主要资产定价因素(如市值规模,净资产市价比,贝他等)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Fama 和 French 的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股票预期收益的波动性和收益动能。因此, 中国股市中股价历史表现预测未来价格走势的现象基本上归因于风险因素。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西方经典企业并购理论可主要归结为使总价值增加的效率理论、自大理论、代理问题和再分配理论。为检验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分别采用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年发生的85起控制权转让案和2002年55起重大资产重组案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全面分析,兼顾了并购绩效产生所需的时间因素和实证研究的实效性,从而揭示中国企业并购之动机及其绩效。研究表明,并购重组给目标企业带来了收益,其CAR为24.502%,超过20%的国际水平;而收购企业收益不大且缺乏持续性。同时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补充大样本研究的不足,得出并购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适用性。最后,本文从并购动机、并购方式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并购失败率高的原因。
  • 详情 股票发行管制政策变化与股票市场高涨萎缩的动态模型
    本文建立了一个投资者-上市公司-监管者三方主体相互博弈的动态模型,考察中国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演变和市场影响,说明管制放松为何会导致股票市场萎缩。由于监管机构需要平衡发行公司和短期投机者两方面利益,权衡他们的轻重缓急。监管机构一方面有很强的动力放宽标准,实现发行市场化,支持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获得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同时还要维持社会政治安定,监管机构又必须给投资者必要的利益保护和激励。两个截然相反的目标,造成管制标准波动。这种关注短期稳定,放弃明确原则的监管思路,导致监管政策本身的摇摆不定。形成“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循环机制和动态均衡。本文的结论是:在股票市场参与者结构没有太大改变的情形下,放松管制会导致股票市场萎缩。实现从行政监管向市场化监管平稳过渡,需要同时改造上市公司结构和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大盘绩优股。
  • 详情 中国企业并购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一个新的视角:从对企业并购的经济效应分析入手
    企业并购渐行渐近,与之相随的并购理论则是百家争鸣。基于主要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并购动机与绩效的各种西方企业并购理论,本文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并购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并购不仅会对宏观的社会资源配置、供给需求等产生积极影响,而且有利于中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以及微观上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结合我国现实,企业并购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企改革、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主流。最后,简要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表明,中国的企业并购必将迎来灿烂的春天。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分割(1991-2000)的理论探讨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分割的市场,这首先表现在它被划分成为A、B和H股三个市场,这三个市场不仅计价货币、交易机制和募集方式不同,而且各自允许开放的投资者对象也严格限定、互不开放。由此,这三个市场的股票价格彼此差别较大。本文重点考察了中国大陆的股票市场分割,其重要体现是中国B股市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折价问题。在B股市场向国内持有外币的投资者开放之前,大多数上市公司B股价格不仅远低于其A股价格,有的还曾跌破发行价、资产净值和面值。这使得我国B股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最低的市场,其平均市盈率只有11倍,这不仅大大低于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大于50倍),也低于国际股市的平均市盈率(15-20倍)。本文认为,资本控制,即投资限制、B股相对于A股的信息不对称和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是形成B股折价的主要因素。
  • 详情 中国股市小公司效应的实证研究
    根据CAPM模型β成为通常收益率的解释因素,但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发现β缺乏对收益率的解释能力。1981年班茨和其他学者发现“小公司一月份效应”,即小公司有一系统较高的收益,尤其是在每年的一月份。这一现象与传统的CAPM公式相背。本文以1995-1997年深沪两市286只股票的周均收益率对中国股市进行了检验,得出中国不存在小公司效应,但数据支持一月份效应。通过这一研究深化了对股市有效性的认识。
  • 详情 中国加入WTO:不可逆决策的金融经济学分析(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 financial economic analysis of an ir
    本文首先建立两部门内生增长开放经济的动态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一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不可逆性决策的随机微分数学模型。通过求出该随机问题的最优解,从而得出中国加入世贸的最佳时机,同时也讨论了加快或减慢中国入世的相关因素。 This paper develops a simple theoretical open economy model to analysis the irreversible decision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From the optimal solution of a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 based on the option theory in financial economics, it derived the optimal timing for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discussed what factors that may speed up or slow down the entry.
  • 详情 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
    本文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企业融资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检验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为资本市场平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包括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是消极的。
  • 详情 国际银行业演变与中国对策
    内容提要:没有数据的分析是苍白的,本文在大量搜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信息和缜密论证的基础上,首先对国际银行业的现状予以评析,着重考察了日本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变革,然后分析了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在监管上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启发,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建议。
  • 详情 格林柯尔:演绎“龙”的传说――关于格林柯尔收购ST科龙的绩效分析
    格林柯尔式的收购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并购现代版最好的素材之一,是一种真正以产业整合为基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标志着证券市场正走向规范和成熟,也标志着庄股不败神话的破灭。对此本文分别采用财务分析、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及累计超额收益率(CAR)的方法,对格林柯尔收购科龙后的绩效从社会绩效、整合绩效、交易绩效三重涵义上进行了全面及时的跟踪分析,同时依据了截至2003年3季度的最新统计资料,从而使研究既考虑了绩效产生所需的时间因素,又兼顾了并购在证券市场中的短期效应。研究表明,此次并购获得了骄人的业绩,科龙的财务指标逐年上升,截至2003年9月底,总资产较并购前增长40.99%,一举扭亏为盈,不仅成功摘去了“ST”帽子,而且经营效益稳步增长。最后,本文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评论,以期为其他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成功实施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