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研究

  • 详情 上市公司季报公布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本文拟对沪深两市36家上市公司季报公布前后股票收益率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基于FFJR在1969年的文献中所提及的事件研究方法。发现每天的异常收益率在事件窗口中表现比较平稳,而每天累积的异常收益则具有明显的趋势,投资者在季报公布前后能获得显著的异常收益。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半强有效,文章在最后指出一国应加强资本市场独立性的建设,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周期的超前预示作用。
  • 详情 上交所限价制度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的15只个股的日间数据为例,利用事件研究法和CCTR模型与GARCH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日收益和价格限制的关系。两种方法的结论一致,发现上交所的限价制度基本上是有效的,不存在价格发现延迟。
  • 详情 解禁“大小非”的市场效应分析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发现,股价对可提前预期的“大小非”解禁事件做出了缓慢而持久的负面反应;解禁后“大小非”的实际减持增加了股票供给量,成交量有持久性的增加。截面回归证实这些解禁效应可在“股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发现解禁点附近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与解禁比例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当上市公司为政府控股,解禁后的公司财务状况有所改进时,或解禁股票的套利风险较高时,累计异常收益率都相对较高。在市场信息效率较低和股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条件下,限售条款是一项巧妙的制度设计,它保证了序列股改的顺利推进,但也可能造成解禁前股价泡沫的积累和解禁后股价的崩溃。
  • 详情 中国 IPO 中的机构投资者配售、锁定制度研究
    国外研究认为在IPO的询价发行机制下,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生产和价格发现的功能,首日抑价程度可由此被降低,且机构的持股有利于稳定IPO股票的后市运行。但本文通过事件研究发现:当锁定到期时,机构投资者的短期交易行为活跃;当法人配售IPO股份数量较大时,市场在上市初期和锁定到期时都会对解禁事件做出持续缓慢的负向反应。这意味着法人配售对IPO股票的后市运行没有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在承销商缺乏IPO股票分配权力且发行价格实际受到核准控制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的价格发现功能受到限制,截面回归进一步证实中国IPO股票的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而锁定制度限制了上市初期可交易资产的数量,这将导致更高的上市初期交易价格。统计分析表明法人配售、锁定制度不能有效降低过高的首日抑价。
  • 详情 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时股票市场的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对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存在一个短期的积极影响。文章进一步对次贷危机期间的29个事件进行检验,没有发现持久影响的存在。这表明市场参与者并不认为仅靠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这些公司就能恢复到以前的市场地位。
  • 详情 我国资本市场对SRI反应的实证研究
    社会责任投资(SRI)已经成为发达资本市场的主流,而我国资本市场在这个方面还处于萌芽阶段。为考察我国资本市场对SRI引入的反应,本文借助泰达环保指数的发布,利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指数样本公司在事件窗口期的股价反应,以此测度我国资本市场对环保这一SRI非财务因素的认可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在事件窗口期样本公司股价存在正的反应,尤其是沪市公司和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产品类反应明显。这表明我国未来SRI业的发展大有可为,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投资者关系管理能提高亏损公司的价值吗——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
    本文研究在不同控制权和经营环境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将样本公司依据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和是否发布盈利预测划分子样本,结果表明,高IRM公司比低IRM公司具有更高的积累异常收益,发布盈利预测的公司比未发布盈利预测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积累异常收益,而高IRM公司中提前发布盈利预测的公司市值损失最小。在考察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股权结构的互相作用时发现,股权集中度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具有负效应,而股权制衡度对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无法有效起到制衡的作用。
  • 详情 关于股票增持的信号释放效应的实证研究
    在鼓励性政策出台后,股票回购这种在成熟资本市场里常见的投资与管理方式,在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相反,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却普遍的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为了理解这现象发生的原因,本文对比回购与增持的不同特点,重点考察大股东及高管从公开市场竞价增持股票的信息对市场的影响。通过采用事件分析法,分析增持公告事件前后股票平均超常收益和累积平均超常收益情况,发现公告当日正的且显著的平均超常收益说明了股市确实对增持信息的公布有着正向的反应,证明了增持事件确实具有和回购事件一样的信号释放的功能,并通过按照不同时间、不同市场、不同板块以及增持者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组比较,考察增持的信号释放效果和市场的有效性。
  • 详情 限售股解禁的提前反应与减持效应研究
    本文将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反应分为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建立博弈模型并利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考察,进而探讨治理限售股解禁压力的对策。研究发现:限售股解禁的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均存在;限售股解禁直接冲击着相关个股的股价,其市场反应总体为负;相对而言,牛市中解禁信息较早引致的股价下跌样本超常收益率下降较早,但幅度较小,熊市中解禁信息引致的股价下跌发生较晚而剧烈;解禁信息的冲击大部分被提前消化,限售股解禁的心理冲击影响可能大于实际减持压力;一定条件下存在减持效应的自稳定机制。治理限售股解禁压力的关键措施在于大幅度提升市场对股票的需求,有效承接供给的巨量增加。
  • 详情 投资评级发布日的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的异常收益——来自上海证券市场的证据
    机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由于其交易资金的庞大,往往会对证券市场的交易价格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借鉴Chen和Hong(2006)事件研究的方法,使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日度机构持仓数据,对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评级发布日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存在着以正反馈交易为代表羊群效应特征,并且在短期交易还有一定的惯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