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

  • 详情 考虑机会成本的算法交易策略
    为了减少市场冲击成本,高频交易者通常会将大额指令拆分为小额指令择机逐次提交,但同时也存在指令不能全部成交的风险。针对现有文献主要考虑指令全部成交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交易策略机会成本的方法,在最小化总交易成本的目标下,分析了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情形与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机会成本和择时风险情形下如何制定最优交易策略的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如果投资者只考虑冲击成本,或者虽然也同时了考虑机会成本但若所有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都相等,那么投资者最优的算法交易策略仍然是采用著名的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Volume Weighed Average Price,VWAP)交易策略;如果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且对于所有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不一致但交易者能预先预期总的可执行指令大小的特殊情况,本文得到了此问题解的解析解,对于各交易时期指令成交概率不一致的一般情形,通过数值示例发现,对于不同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分别为递增、递减和U型三种不同情形,投资者同时关注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时最优指令提交策略(Market Impact and Opportunity Cost,MIOC)的总交易成本均小于VWAP交易策略;如果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机会成本和择时风险,通过数值示例发现,对于各交易时期指令成交概率分别为递增、递减和U型的三种不同情形,投资者最优指令提交策略(Market Impact, Opportunity Cost and Timing Risk,MIOCTR)的总交易成本均小于MIOC交易策略和VWAP交易策略;
  • 详情 股指期货在CPPI保本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金融风险可分为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股票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得到分散,而系统风险需要股指期货进行对冲,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股指期货对股票组合进行套期保值,但是对系统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同时也抹杀了获取收益的机会;另外一种方法是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将股票资产构造成类似于看涨期权的结构,即当股价下降时,可以将损失限定在某个水平上;而当股价上涨时,可能的盈利空间不受限制。由于股指期货的卖空机制、保证金交易、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好特性,把股指期货应用于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能够有效提高保本效果。CPPI策略是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中一类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本文把沪深300股指期货应用于CPPI策略中。根据策略原理,使用MATLAB程序,得到了基于股指期货的CPPI策略比基于股票组合的CPPI策略能够有效规避系统风险、同时获还能获取更高的收益、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根据模拟,得到了多头市场、盘整市场、空头市场三种市场走势下所采取的最优的CPPI策略和最优的CPPI参数选择,并对未来市场策略进行模拟。
  • 详情 影响期货合约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研究期货市场均衡条件入手,首先证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能为厂商带来额外收益。在竞争条件下,为获得额外收益,厂商必须从额外收益中取出一部分作为投机者主动承担市场风险的报酬,由此证明,厂商支付的套保成本等于市场所需风险溢价是期货合约成败的根本条件,先前研究总结出影响合约成败的因素都是通过影响厂商套保成本或市场风险溢价,进而影响合约市场的运行。其中,现货市场形成价格的自由度、生产周期、现货市场规模与厂商支付套保成本多寡正相关。资本市场回报率、行业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通货膨胀程度、合约设计对市场风险溢价有直接影响。此外,合约标准化要求是为降低交易成本在厂商支付套保成本中的比重,随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市场效率提高,标准化对合约市场运行的影响度逐渐下降。
  • 详情 金融市场不完全的理论分解与测度研究——基于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动态考察
    基于对金融市场不完全性的分解和基金产品创新链的梳理分析,以金融工程无套利定价 思想为基础,论文巧妙构建了一个涵盖市场交易成本、套利定价机制不完备程度和行为金融学因素 的封闭式基金折价机理模型,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上述三因素模型的解释力高达90%以上, 同时分阶段动态考察发现:(1)普通交易成本因素影响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6.1%;(2)股指期货是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重要影响因素,2006 年之前该因素影响基金平均折价25.6%,2007-2009 年随着 股指期货推出预期加强,该因素的影响下降到12.88%;(3)对市场套利定价机制不完备程度的测度 分别为0.492、0.336、0.858,对应三个阶段影响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分别为8.26%、5.87%和7.91%, 主要和市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预期变化有关;(4)时期固定效应结果表明2006 年4 季度、2007 年 4 季度、2008 年1 季度、2009 年4 季度、2010 年4 季度投资者情绪相对乐观从而降低了封闭式基 金的平均折价率。论文最后就封闭式基金治理及完善金融市场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 详情 什么导致了中国权证价格的偏离:是投机还是市场机制?
    本文采用高频数据对中国权证价格偏离的要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中国权证价格偏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创设抵押保证金带来的交易成本、投资者异 质信念导致的投机行为、卖空机制的缺失以及权证处于深度价内或价外的状态。带来权 证价格系统性偏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的异质信念导致的投机行为所致, 而更主要的是我国权证天生的产品”缺陷”以及过于严格的创设制度所致。特别是对于认 沽权证来说,在样本期内其理论价值几乎为零,导致了抵押保证金带来的交易成本在其 价格偏离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处于深度价内的认购权证以及处于深度价外的认沽权 证,其作为避险工具的作用几乎丧失,最终沦为投机的工具,导致了其价格的进一步偏 离。本文认为,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不合理的创设机制产生的权证产品“缺 陷”所致,而不能将责任一味地归结为投机行为。
  • 详情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战略合作决策研究
    允许外资银行以少数股权形式与中资银行战略合作是中国银行业开放和中资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此 背景下,本文首先建立两本地银行间的信贷市场竞争模型,以此为基础,本文再考虑外来银行与本地银行之一战略 合作以及未来控股本地引资银行的可能性, 然后通过构建控股决策的实物期权模型和少数股权合作决策模型, 研究 了外来银行与引资银行合作决策的交互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1)除了本地信贷市场规模及其高速增长是吸引外来 银行与引资银行合作的原因之外, 未来控股引资银行的可能性将是吸引外来银行与本地银行合作的更重要原因; (2) 如果外来银行不与本地银行战略合作而是在将来与已参与战略合作的外来银行竞争控股引资银行, 那么他将在竞争 中失去机会; (3)如果外来银行与引资银行战略合作、付出努力开展新业务降低贷款客户交易成本,则现有少数股 权合作机制下难以有效激励外来银行贡献自己的努力水平, 而未来控股的可能性更削弱了外来银行贡献努力水平的 积极性,这既不利于引资银行也不利于整个本地信贷市场; (4)为了改变不利局面,引资银行应在少数股权合作机 制中加入 “如果外来银行在战略合作中努力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标准, 将来将只能恶意收购引资银行” 的新约束条件。 新约束条件改变了不利的情况,同时,相对于高约束指标,低约束指标更能促使外资银行在低股权比例上贡献高努 力水平,更能提高引资银行所得新增净价值和整个合作银行价值。
  • 详情 中国股市二级市场交易基金收益与交易成本的关系研究
    本文以中国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封闭式基金、交易所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上市型开放式基金(LOF)为例,借助微观市场结构的模型,分析基金自身的交易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文证明2006年7月的基金改制事件提高了基金市场有效性。具体表现在这些基金的交易成本与相应时段内代表公司经营能力的累积净值和市场回报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经典金融理论不同的是,我国二级市场交易基金(主要是封闭式基金)的交易成本和业绩波动率呈负相关的关系。本文认为这说明在我国封闭式基金市场存在“炒作”现象。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给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 详情 金融市场波动率测度模型的评价新方法:拟合优度和平滑性
    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波动率模型。该方法兼顾了模型拟合样本的能力和模型的平滑性,而避免了经典的评价方法只考虑模型拟合样本能力的缺陷。新方法有利于投资者挑选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和风险对冲能力相对较强的波动率模型。实证例子是估计中国股票市场的行业时变风险:对三大类波动率模型进行了评价,并指出评价方法或标准的选择直接影响金融市场风险估计或预测的评价结果。
  • 详情 中国股市流动性溢价及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实证研究
    流动性与资产定价是目前金融研究的热点之一((O’Hara,2003)。国内外对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研究流动性 (流动性水平变量本身)与资产定价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研究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水平变量自身的方差以及它与其他变量的协方差)与资产定价的关系。研究流动性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的存在性即特征以及中国股市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问题。 针对流动性溢价问题,本文基于个股数据,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征,建立了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存在性检验的多因素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变截距回归模型,选择两个流动性因子—换手率、Amivest流动性比率,对流动性溢价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得到如下结论:以换手率和Amivest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因子的检验结果均表明股市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 基于个股数据,在对流动性溢价存在性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动性溢价存在性成因的检验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的流动性溢价来自交易频率而不是交易成本,预期收益是换手率的分段线性和整体凹性减函数。 基于市场数据,分别利用换手率和Amivest流动性比率指标作为流动性因子,分别建立了市场流动性对市场超额收益率影响的实证模型和市场流动性对个股超额收益率影响的实证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预期和未预期的市场流动性共同作用对市场超额收益率和股票组合超额收益率都产生正向的影响,我国股市存在流动性替代效应。 以上的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股市的流动性溢价来自换手率,说明交易频率是影响预期收益的重要因素。 针对流动性风险溢价问题,本文按照Gibson和Mougeot(2004)的基本框架,直接建立二元均值GARCH(1,1) —Diagonal BEKK模型,分别利用沪深300指数数据和沪深300十大行业指数数据,按市场态势分阶段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风险溢价和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动态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系统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溢价,但随样本期的选取、样本的选取以及不同的流动性指标的选取的不同,其显著性也有所不同,同时也说明这两种风险在不同程度上对市场超额收益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动态的。从风险的角度来看,波动持续性的存在会增加投资者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 因此,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必须考虑波动持续性的影响,以便起到规避投资风险的作用。
  • 详情 行业动量及反转策略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
    行为金融学认为股市中由于存在着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从而使得动量策 略与反转策略有效。本文研究了深沪两市2001 至2009年的股票,实证结果显示, 在赢者动量投资组合中存在明显的行业动量现象,而在输者组合中该现象则不明 显;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赢者动量投资组合能取得优于大盘指数的业绩; 同时,两市中反转策略仅存在于某些输者组合中,且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