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

  • 详情 债券市场发展、非居民参与和日元国际化---经验及启示
    通过对日本债券市场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本文指出,虽然日本债券市场在市场发展和 自由化方面取得一些进步,但依然存在的市场结构不完善,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波动都是债 券市场非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从而影响到日元国际化水平。日本的经验在完善债券 市场、扩大债券市场开放度、汇率政策等方面对于我国利用债券市场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 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详情 从多本位的视角研究货币汇率指数的属性
    当本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其汇率指数的编制需求上升。JP摩根在 2007 年就用双边贸易权重编制了人民币指数, 本研究用派氏链式指数法编制人民币汇 率指数,它考虑到了多边市场的竞争因素。编制货币汇率指数的目的之一是让投 资者有效地和无扭曲的掌握该货币汇率的走势。本研究试图用没有“国家符号” 的黄金、石油和特别提款权三种本位测试了上述两种人民币指数、美元宽指数、 欧元指数和亚洲货币单位。检验发现尽管中国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有相当大 贸易和投资往来,但在上述指数中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欧元指数和亚洲货币单位 中看不到人民币的影响。唯有在美元宽指数中能看到大中华货币(人民币、新台 币和港币)较大影响。货币指数中体现了其域际属性。就如英镑与欧元指数,加 拿大元、墨西哥比索与美元宽指数,韩元与人民币指数等。地理位置影响还是根 深蒂固的。
  • 详情 汇率制度之谜——兼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本文利用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资产交易法对“汇率制度之谜” 进行解释。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不同,本文发现即使宏观基本面没有出现 变化,汇率也依然会发生波动,指令流的资产组合效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 本推动力。特别是在市场公众的汇率价格预期或风险偏好发生改变的情况 下,“浮动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的汇率波动要远远大于“盯住汇率制。本 文的研究结果对解决“汇率制度之谜”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对人民币汇率制 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详情 简析外汇占款的本质与回收
    外汇占款,不论其数量大小,若站在企业(售汇者)的角度,均源自(形成贸易顺差的)生产经营中的必要耗费,即所耗自然资源及劳动力的货币表现; 通过结汇而进入再生产过程的人民币,都是其必要耗费的价值补偿; 为使再生产过程正常循环,外汇占款应该完全进入市场参与生产流通,回收流动性的主要靶点不应是外汇占款;
  • 详情 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检验
    本文基于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定义式,推论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调整机制,并以维持贸易总额稳定为政策目标,建立了一个通用的理论模型来说明最优货币权重的选择。此外,我们采用VAR模型、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政策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受其它非美货币影响较小,显示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中具有首要地位。其后,我们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M模型,得到人民币和各贸易伙伴兑美元的汇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反应了一篮子货币的调整机制。最后,我们还采用相关分析和MGARCH-DCC模型,对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中的首要地位作了相应的补充验证。
  • 详情 中国宏观经济时序的平稳性再考察——内生突变与平滑转换(博士生论坛征文)
    对宏观变量是由确定性趋势所主导还是由随机趋势所主导的区分涉及预测精度以及潜在数据生成过程的认知理念等问题。在不考虑结构变化条件下,大多宏观序列是单位根过程的观念被广为接受,但结构变化是数据的常见特征,并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平滑转换的渐变过程,本文重在强调将这种效应考虑在内时单位根观念的认知需要扭转。文章用傅立叶级数逼近的方法拟合含有结构变化的序列,与先前研究不同的是在处理突变方式上把对突变位置和突变方式的估计转化为恰当频率的选择问题。对中国15个代表性宏观时序的考察说明只有股票价格、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有充分的理由被认为是单位根过程的实现,而其他变量——包括实际GDP和进出口——被视为平滑转换的趋势平稳过程更为合适。这意味着排除掉平滑转变的结构变动后,中国的经济周期确实是围绕在确定性趋势上的波动,具有较长持续性效应的冲击不是整个噪声扰动,而仅是造成结构变化的历史事件。在政策内涵上,本文的结论支持了由政府主导的意在改善基本面的大型冲击是有可能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发挥积极作用的观点。
  • 详情 汇率波动区间的 “中间陷阱”及其检验:兼论人民币汇率的合意波动区间(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从外汇市场异质性交易者的假设出发,从理论上研究中间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合意波动区间。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区间存在着一个我们称之为“中间陷阱”的不稳定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外汇市场的投机势力对汇率走势的作用过大,由此当经济冲击发生时,经济体的“市场效应”与“自我调节效应”的方向相反,且无法被“自我调节效应”抵消,从而导致经济体无法向均衡状态回复。各国应根据本国经济状况及外汇市场的投机者比例选择合意的汇率波动区间。本文还提出了识别一国汇率波动区间“中间陷阱”的简洁的实证检验方法。进而实证检验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处于哪个区间,发现其正处于“中间陷阱”,并不是合意的波动区间,因此本文认为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区间是我国汇率政策选择和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 详情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汇改后月度数据的经验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持续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金融稳定的重要问题,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亟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和国际因素三个维度选择影响汇率预期的13个经济变量,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经济基本面维度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再进行因子回归分析,发现贸易差额因子、即期汇率走势和美元指数是影响短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而竞争优势因子、美元指数和国际政治压力是影响中长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更进一步地,本文进行递归方差分解分析,发现美元指数和贸易差额对短期汇率预期波动的贡献度较大;而净对外资产和BS效应对中长期汇率预期波动的贡献较大。
  • 详情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替代与货币竞争博弈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并对别国货币进行替代的过程。人民币货币替代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程度较低,规模较小,且以充当交易媒介职能为主。运用Marc A.Miles的货币服务生产函数理论,可以说明了人民币对美元进行二次替代受替代弹性、货币服务替代程度、中美利差、替代成本等因素影响。但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也有相应的优势,比如: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亚洲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与美国相关经济指标差距不断缩小等。通过对人民币、美元及被替代国货币三者之间博弈过程的分析,得出结论:只要中国对被替代国的补偿与得到的铸币税收入相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能够顺利推进。
  • 详情 人民币在澳门流通情况的实证研究(博士生论坛征文)
    目的:研究人民币在澳门的流通情况,分析其流通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方法:对澳门的人民币流通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并收集流通量数据和贸易量、博彩消费收入等数据,在ADF检验和协整检验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检验。结论:澳门对内地的贸易量、澳门从内地游客身上获得的博彩和旅游收入这两个因素将对人民币的流通量产生正面影响。而长期来看,人民币在澳门的流通情况可能还取决于内地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和澳门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irculation of RMB in Macao, and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factors METHOD: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including RMB circulation, trade between mainland and Macao, gambling and lottery income from mainland. The paper has established an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fter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and 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 test is also used to descript causal relations between data. RESULT and CONCLUSION: Two factors--trade between mainland and Macao, gambling and lottery income from mainland—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RMB circulation in Macao. And the circulation status depends o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mainland, RMB exchange and confidence on 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