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 详情 我国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分类探微
    2013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监管引入了公众公司制度。尤其最近依据《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对《管理办法》作出的修订,对公众公司的监管理念和规则更加清晰,具有重要的制度建设意义。本文试通过归纳《管理办法》中包含的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分类,予以具体分析。
  • 详情 家族控制权与银行信贷合约:寻租还是效率?
    本文以2003—2010年沪深两市家族上市公司样本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家族控制权特征与银行信贷合约之间的关系,以检验家族控制权寻租效应和效率效应的适应性情景,结果发现,家族通过金字塔结构和超额董事席位两种控制权增强机制对上市公司的超额控制程度越高,其获得银行信用借款的比例越低,获得担保借款比例越高。家族对企业的超额控制权传递着公司未来预期和信息风险,增加了银行面临的代理成本,属于寻租观而非效率观。进一步研究发现,家族控制程度与银行信用借款之间的负相关性在具有政治关联、较高公司声誉和公司透明度的企业中会降低。地区法律制度水平会降低家族超额控制引发的代理成本和信贷违约风险。银行业腐败会降低银行对借款企业超额控制所引发的信贷风险的评估能力。此外家族控制权结构影响企业信用借款的机制是通过提高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来实现,家族对企业超额控制程度越高,企业债务违约概率越高。
  • 详情 金融危机冲击及调控政策的微观效果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本文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研究背景,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公司层面研究企业微观特征对于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股票回报率和财务业绩两方面考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发现:就金融危机冲击而言,行业特征、公司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对于公司的表现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危机前扩张速度快、估值水平高的公司在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更加脆弱。与已有的针对其它国家研究结论的不同,我们并没有发现公司治理对公司在危机中的表现有显著影响的证据。就政策效果而言,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纾缓公司流动性困难和财务困境的作用;四万亿财政政策仅在短期内对其重点支持行业的公司起到了刺激作用,但就长期而言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 详情 基于P2P平台的创新型公益助农金融模式探究
    】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议题,也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金融的带动,尽管近几年 我国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例如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已经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还没得到完全的解决,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由 于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导致落后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仍存在较多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的驱使下盈利性企业单位不 可能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所以仍强调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失效,因此我们需要公益慈善行为作为市场化的补充。 本文试图提供一种政府扶持下新型的P2P公益性助农贷款模式,在此模式下,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现有市场下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补充和完 善,鼓励公益性金融机构填充农村市场的空白,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管理,激励资金流入到需要特殊帮扶的农业部门和农村弱势群体,弥补市 场经济的缺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详情 谁拥有企业年金?——基于家庭金融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截至2012年底,中国企业年金的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参保率仅为8.04%,很难起到真正有效的补充作用。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数据,从人力资源效应、节税效应和所有制效应等企业提供企业年金的激励因素着手,考察中国企业年金参保影响因素。首先进行单变量列联表分析,然后进行多变量Logit回归,结果显示:①人力资源效应得到验证,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和职务与职工企业年金参保概率正相关;②节税效应没有得到验证,地方政府如果出台过比中央更优惠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该地职工参保概率反而更低。产业与参保概率无关,上市企业职工参保概率更高;③所有制效应得到验证,国有企业的参保概率更高;④控制变量中,地域与参保概率相关,西部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年龄与参保概率负相关。性别、婚姻、政治面貌、户口、民族等与参保概率无关。这表明:①激励中国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主要市场因素是企业年金的人力资源效应,企业借企业年金吸引、激励、保留员工;②主要非市场因素是所有制效应,国有企业借企业年金打破薪酬管制;③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不显著。政府应考虑对企业年金覆盖率、缴费水平等进行更详尽的数量规制,并审慎考察税收优惠政策。
  • 详情 政府背景、市场化进程与风险投资企业绩效: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风险投资企业绩效受政府背景影响视市场化进程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论文通过风险企业家政府背景、风险投资企业董事会政府背景强度及深度三个维度,刻画了风险投资企业政府背景,以2006年至2010年包括创业板在内的575家有风险投资持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政府背景、市场化进程与风险投资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无论是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现实业绩还是Tobin Q值衡量企业成长价值,高管政府背景都对风险投资企业绩效有正面影响;(2)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高管政府背景对风险投资企业绩效影响更显著。
  • 详情 内部资本市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本文基于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股利政策的相关理论,认为内部资产市场的组织能够影响集团成员的股利政策。该想法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一系列独立公司组成企业集团运营一个内部资本市场,以发放股利的形式来降低外部财务成本,即将现金流通过现金股利的形式从现金富足的公司转移至集团内其他公司,推导出集团内的上市公司比非集团公司支付更多的股利。在此基础上,通过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该想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分析集团成员公司的现金股利与该集团中其他公司的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 详情 关联并购是否会损害企业绩效?
    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并购会损害企业长期绩效,并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然而,本文利用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关联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关联并购无论对企业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并非传统观点所谓的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事实上,真正“先升后降”的是关联并购对企业绩效的提升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现阶段关联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主要是发挥“支持之手”的作用,不过这种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此外,本文还借助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估计了影响因素对关联并购绩效的作用。
  • 详情 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与持久性的再检验---基于剔除机械效应的研究
    本文在剔除由资产规模变动引起的机械效应基础上重新检验了企业的融资行为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均值反转与持久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剔除了这种机械效应后,企业的融资行为仍引致资本结构的均值反转现象,但因调整速度很低而使得均值反转的趋势不是很明显。同样地,在剔除了机械效应后,资本结构的持久性系数不再为正,企业的长期融资行为导致资本结构发生了偏离目标值的过度调整。这意味着Lemmon等(2008)所发现的资本结构持久性现象很可能是资产规模长期变动引起的机械效应所致,而不是企业长期融资行为的结果。总之,在剔除了机械效应的影响后,我们没有发现支持动态权衡理论的足够证据。
  • 详情 投资者情绪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
    本文从投资者非理性的视角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进 一步考察了哪种类型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更易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而哪种类型企业的过度 投资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较轻。基于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998-2010 年的样本数据, 实证结果显示在中国市场上投资者情绪对公司过度投资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拥有越多自由现 金流量的公司,其过度投资行为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越高;而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公司, 其过度投资行为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越低。上述研究发现拓展了对投资者情绪影响公司 投资行为的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微观视角理解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如何影响 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