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详情 参数不确定性下的动态投资组合研究
    标准投资组合选择理论假设投资者准确地知道与资产收益率相关的各种参数,忽视了参数不确定性引致的估计风险给最优投资组合带来的影响。本文使用鞅方法求解了连续时间情形下引入参数不确定和学习时的动态投资组合问题,导出了最优投资组合的显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对最优投资策略的影响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此外,我们还分析了投资者不同的初始信念对其投资方式和投资效果的影响。
  • 详情 盈余质量与公司现金持有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别以现金持有比率,行业调整的现金持有比率和行业调整的超额现金持有比率来度量现金持有水平,首次研究了盈余质量对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及其市场价值的影响。经验证据显示,公司现金持有水平随其盈余质量的提高而下降;进一步检验发现,盈余质量差的公司持有的现金资产发生了价值折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盈余质量的提高强化了外部监督和降低了代理成本,由此限制了公司内部人聚集现金来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的经验证据支持公司现金持有的代理成本假说和证实会计信息发挥了治理效应而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
  • 详情 基于会计信息与市场信息两类信用风险模型的一致性问题研究
    本文系统的讨论了两类信用风险模型一致性问题的内涵及分析框架。利用logistic和KMV的序列评价结果,实证分析了在面板数据多维信息空间中,两类模型的信用评价结果在层级性和趋势性上的一致性判定。结果显示,违约距离与守信概率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在统计上显著;而在截面上不成立。也即一致性问题中时序序数结果一致,而截面上的层级序数结果则无法确认。
  • 详情 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
    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框架,考虑信息成本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建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价值化、长期化,而且上市公司质量、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数量和中小投资者的学习能力对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均有重要影响。基于实证结论和我国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 详情 我国股市盈余公告的“周历效应”与“集中公告效应”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有限注意”观点,本文检验了我国股市盈余公告后投资者对于不同公布时机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发现我国盈余公告存在显著的“周历效应”和“集中公告效应”。同时,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盈余信息披露时机时,倾向于在周六公布坏消息以减少投资者的关注程度。
  • 详情 道德风险、信息发现与市场有效性——来自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证据
    我们发现,解禁前后股改限售股存在-13%的累积异常收益,价格下跌主要发生在解禁40天之前。信息发现假说认为,在禁售期内,流通股股东如果发现公司价值低于预期或者非流通股股东行为不当,就会选择在解禁前出售股票,导致股价下跌。回归分析支持信息发现假说认为:透明度高的股票价格下跌较小,公司基本面的改善与解禁前后收益正相关。实证结果还发现,解禁股收益能够反映公司基本面的时序变化和个体差异,从而验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 详情 机构投资者、知情人交易和市场效率
    2001年之后,我国机构投资者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针对之前屡屡发生的违规行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根据Grossman与Stiglitz(1980)等研究提出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更直接的体现为通过知情人交易向市场传递信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机构投资者交易对股价中公司特有信息含量的影响,从信息的角度对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检验。在控制了内生性、噪音等因素影响之后,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交易确实增加了股价中的公司特有信息含量,提高了市场的效率。本文加深了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理解和认识,从更直接的角度验证了引入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监管者正确导向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 详情 应用条件极值方法对中国股市金融风险的测量
    本文应用条件极值法对中国股市的金融风险进行测量,并用无条件覆盖率和条件覆盖率检验来考察其测量的准确程度。检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加准确的描述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条件极值法的优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并非基于全部时间序列数据而是基于数据的尾部建模,这能更精确的刻画数据的极值特征。(2)考虑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分布的时变特征。正是由于条件极值法更充分有效的利用了数据信息,因此它能更精确的捕捉到金融市场上极值事件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基于似然比率检验的结果表明,用条件极值法计算出的VaR值比用传统的分布计算出的VaR值更为精确。
  • 详情 市场分割下A、B股成交量、收益率与波动率之间关系的SVAR分析
    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本文对中国A、B股市场上成交量、收益率与波动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基本结论如下:2001年后,随着B股市场的开放和QFII制度的逐步实施,成交量、收益率和波动率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都显著增强;成交量对当期收益率预测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成交量与波动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不对称性。尽管中国A、B股市场一体化程度2001年后有了明显的提高,但A股市场的投机性仍比B股市场严重。
  • 详情 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本文对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侧重点是微观组织结构中的做市商、订单流以及其中包含的信息。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之后简要介绍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即期外汇市场上的研究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订单流与汇率之间的模型,揭示订单流与汇率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当前远期外汇市场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