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

  • 详情 解禁“大小非”的市场效应分析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发现,股价对可提前预期的“大小非”解禁事件做出了缓慢而持久的负面反应;解禁后“大小非”的实际减持增加了股票供给量,成交量有持久性的增加。截面回归证实这些解禁效应可在“股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发现解禁点附近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与解禁比例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当上市公司为政府控股,解禁后的公司财务状况有所改进时,或解禁股票的套利风险较高时,累计异常收益率都相对较高。在市场信息效率较低和股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条件下,限售条款是一项巧妙的制度设计,它保证了序列股改的顺利推进,但也可能造成解禁前股价泡沫的积累和解禁后股价的崩溃。
  • 详情 内部人出售:流动性需要还是信号发送——基于限售股减持的实证
    本文在内部人交易的框架下研究上市公司股东的减持行为。利用2007年底以前的减持公告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减持公告市场效应不显著,这说明总体而言市场将减持视为长期压抑的流通愿望的释放。通过对样本进行细化分析,我们发现,公司(或股东)的第一次减持与后续减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市场对后续减持的负面反应更为强烈。同时,控股股东的减持也向市场传递了更强烈的负面信息。基于公司特征的分析表明,规模较大、低B/M比率或高P/E比率的公司减持负效应更为显著。而基于交易特征的分析则显示交易量较小的减持公告造成的负面效应越大。我们的研究表明市场基于公司层次和交易层次的信息对减持交易的动机进行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反应。
  • 详情 限售股解禁的提前反应与减持效应研究
    本文将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反应分为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建立博弈模型并利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考察,进而探讨治理限售股解禁压力的对策。研究发现:限售股解禁的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均存在;限售股解禁直接冲击着相关个股的股价,其市场反应总体为负;相对而言,牛市中解禁信息较早引致的股价下跌样本超常收益率下降较早,但幅度较小,熊市中解禁信息引致的股价下跌发生较晚而剧烈;解禁信息的冲击大部分被提前消化,限售股解禁的心理冲击影响可能大于实际减持压力;一定条件下存在减持效应的自稳定机制。治理限售股解禁压力的关键措施在于大幅度提升市场对股票的需求,有效承接供给的巨量增加。
  • 详情 大股东减持时机与管理者盈余预测时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本文研究了“大非”、“小非”解禁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时机与管理者盈余预测时机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大股东减持时机会影响管理者盈余预测时机偏好,即在大股东减持前,管理者盈余预测好消息的偏好显著增强,在大股东减持后,管理者盈余预测好消息的偏好显著减弱;另一方面,大股东能够利用公司盈余预测时机及属性选择减持时机, 即在管理者盈余预测好消息后, 大股东减持公司股份的偏好显著增强,在管理者盈余预测好消息前,大股东减持偏好显著下降。此外,在考虑公司治理影响时,大股东减持前管理者盈余预测好消息的偏好显著增强。
  • 详情 交易者数量与证券市场上的私人信息揭示
    摘要:本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证券市场上交易者数量怎样影响私人信息的揭示。模型的结论表明在证券市场上,决定私人信息揭示快慢的关键因素不是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是市场上交易者数量的多少。随着交易者数量的增加,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将迫使私人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地揭示。因此,从市场微观结构来看,中国股市要在规范中求发展,国有股减持是必然的、迟早的事。
  • 详情 重塑市场投资价值基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实证研究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996-2000年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存在以下问题:(1)上市公司不分配现象突出,不分配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上市公司缺乏盈利基础,而是由于上市公司存在过度的资本扩张冲动;(2)派现方式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表面上看,似乎正在向成熟市场状态下上市公司大多采取现金分红方式这一通行做法靠拢,但分析表明,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上市公司迫于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压力,为达到再融资目的而进行的策略调整;(3)连续分配能力差,暴露出不少上市公司缺乏连续、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本报告认为,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不合理是促使我国证券市场投机过度的重要原因,极大地削弱了市场投资价值基础,是市场规范与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必须把股利分配行为的监管作为上市公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尽快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重塑市场投资价值基础。为此,报告建议: 1、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着力推进国有股减持改革,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使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并使这种政策真正反映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与此同时,考虑采取一些短期性措施,对于那些有累积盈利而又不分配的公司,强制其必须披露不分配的具体理由,当公司每股未分配利润达到一定金额后,规定其必须向其股东分配股利,使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所有保障。 2、对于不进行现金分红的行为,建议借鉴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派现的做法,限制公司通过过分保留盈余进行内部筹资的行为,保障投资者利益,引导公司逐步向成熟市场状态下上市公司大多采取现金分红方式这一通行做法靠拢。 3、开展上市公司教育,大力宣传保持股利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帮助上市公司提高认识,在税收等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制定具有连续性的、稳定性的股利政策。
  • 详情 当前股票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在推进规范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种种问题,这需要我们从股市投资者结构、政策市特征、投资者行为及其差异、全流通问题及QFII的影响等多方面入手,来正确寻找中国股市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才能对新时期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有一个清醒及彻底的认识,并为市场的规范化道路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 详情 C股市场的设立是中国股市的重大利多
    已上市公司股票在深沪A股市(集中交易市场)全流通或国有股减持会对A股二级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数千万投资人的切身利益,而且最终也将决定国有股减持是否能有效实现。“C股市场”的开设,可有效替代已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在现有集中市场的流通,从而为投资人清除了笼罩在中国A股市场上空的已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或国有股减持的巨大阴云。
  • 详情 设立国有证券投资基金的构想及其意义
    本文阐述了设立国有证券投资基金构想的内容及其意义。认为设立国有证券投资基金构想是在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下完成的制度创新。如能实施,则能促进股市的诚信和公平建设;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能切断关联交易的黑手,从根本上遏制虚假包装、虚假重组、以及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财、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能使国有股成为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能使原国有股通过基金单位在场外的转让而得以间接流通;能使国有股的全流通或减持变得轻松自如;能使社会保障基金获得相当充分的资金补充;并能为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其意义十分巨大而深远。笔者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它的成功实践。
  • 详情 我国股价指数成份股调整的价格效应和成交量效应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2002-03年1月间深成指调整的价格效应和成交量效应,结果表明加入(剔除)股票在调整日有显著的正(负)异常报酬,成交量上升。加入股票的价格经历了永久的上升,剔除股票的价格则回复到了先前的水平。但在1997、1999年的两次调整中并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可能与我国投资基金迅速发展有关,股指调整导致基金增持加入股票和减持剔除股票。另外,加入(剔除)股票在调整日后成交量显著的下降(上升)。上述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成份股和非成份股有无相近替代品的不对称性。 Changes in the Shenzhen composition index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price and volum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Shenzhen composition index from 2002 to January 2003.On average,Pric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in the event day for stock added with partial post-event reversal; while price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in the event day with full post-event reversal for stock deleted. Trading volume both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in the event day.but we haven’t see the same phenomena in the index changes of 1997 and 1999 ,it mayb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vestment fund. Furthermore,Long-term trading volume drops(rises) significantly for stocks added(deleted). These evidences maybe due to the asymmetry between ineex stocks and non-index stocks that have sub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