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

  • 详情 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走向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结构性失衡状况表现越来越突出,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处于两难之中。基于这种经济结构内外失衡格局下,本文从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内外环境以及面临的困境。最后指出了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应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四个方面着手。
  • 详情 本息分离债券国际操作经验研究
    本息分离债券指债券(母券)发行后,把该债券的每笔利息支付和最终本金的偿还进行拆分,然后依据各笔现金流形成对应期限和面值的零息债券;所谓还原则是根据期限和数量相匹配的原则将分离后形成的零息债券(本金子券和利息子券)进行重新整合,成为原始发行的固定利率附息债券。本文主要介绍国际上关于对本息分离债券拆离、还原、代码、账务处理、数据统计等方面进行介绍。
  • 详情 升息和紧缩背景下的银行股估值
    目前投资国内银行股有几大困惑:银行的绝对价值如何衡量?国内银行普遍盈利能力明显比国外银行低,但市场给予的溢价为何反而高?几家银行在业绩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为何价格走势趋同?如何解读银行股价格波动特征?股价对哪些因素最敏感? 我们通过对银行理论估值模型和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中美银行股市场定价影响因素和估值差异进行分析,提出以下观点:1)银行股的长期价值中枢与盈利能力和权益增长相关,但由于市场短期并不关心银行如何达到高资产收益率,因此银行股短期走势与信息对盈利变动的影响相关。2)中美银行股估值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盈利增长率、盈利能力增长率和资本结构安排的差异,但由于所依赖的经济体和监管环境相差甚远,单凭这些区别无法说明国内银行股是否高估。3)在紧缩政策背景下,影响银行盈利波动的关键因素是货币政策、行业政策、利率和汇率政策、贷款质量、资产负债表风险。对风险的估算是投资的关键。4)目前国内银行的高度管制和利率等资金和产品定价非市场化导致非可控因素和经营受损风险与政策高度相关,但随着市场投资成熟度的提高和银行改革的深化,银行股价格将出现一个分化的过程,投资价值将由绝对价值决定。
  • 详情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理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关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发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改革税收、利率政策,形成农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加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
  • 详情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量与管理
    本文综述了久期和凸性,创造性地打破免疫条件,并把久期缺口和凸性缺口结合起来,提出了积极的风险测量与管理模型。
  • 详情 财政模型的仿真与“利率”对财政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财政稳定性动态模型对中国财政稳定性系统进行政策仿真研究、对利息率内生化后的动态财政稳定性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即金融变量“利率”对财政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了结论:(1) 已知2000年我国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约12%,同时赤字率在4%以下,如果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以上,则到2030年我国的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将低于60%;(2)通过分析得出:通货紧缩将会增加我国的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3)我们也发现:过高的利率可能导致财政危机。
  • 详情 升息预期与利率机制的适时调整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蓄能缓冲池,弱化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延长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作者建议在升息的同时,对现行的利率机制作出一些调整,以使商业银行的贷款及盈利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使投资者产生对未来融资成本的理性预期,并促进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提高。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货币政策研究理论的前沿问题。在我国,股票市场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到2001年底,境内上市公司1154家,股票市场市价总值4.35万亿元,流通总市值1.45万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6640万户,证券营业网点约3000家,证券从业人员约10万人。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个人持有股权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尤其是1997年以来,原先以银行储蓄为主要资产形式的居民资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其资产总量中股权资产的比重在逐步增加。而近年来,连续7次下调利率,开征存款利息税,实施存款实名制,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居民资产结构多元化的调整。股票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股市对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明显,许多专家学者和官方都开始关注股市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 详情 股票投资价值分析(齐鲁石化)
    本文是《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结课论文。文章按照股票投资分析的框架,依次从宏观经济因素、行业/板块因素、公司因素和技术因素方面对齐鲁石化(60002)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宏观分析中分别从整体经济、对外贸易、国际化、利率稳定以及相关的政策影响。对行业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从瓶颈行业、弱周期性行业和景气度上升行业三个角度来阐释行业选择的具体原则。在确定对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进行分析后,参考了行业平均指标,并分析比较了行业内各主要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最终选定个股。在公司分析中,重点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每股财务数据、经营效率、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财务结构和现金流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第一季度的杜邦分析。投资分析主要是应用了所学的分析方法,从移动平均线(MA)、相对强弱指标(RSI)和随机指标(KD)对个股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 详情 人民币汇率研究:文献综述
      本文按研究角度分类,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部分文献进行了综述,目的在于通过本文的介绍,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理论研究的轮廓,并得出一些结论。本文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在接下来的几部分里,首先讨论了关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相关文献,认为由于受中国实际情况的制约,这两种汇率理论难以直接应用于解释人民币汇率水平;然后本文介绍了一些研究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收支(主要是与贸易帐户)方面的文献,发现在这方面学术界还存在较大争论;在第六部分,本文对与人民币均衡汇率有关的主要实证文献进行了介绍并汇总;最后一部分则是关于最近几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