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管理

  • 详情 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与投资者选择(博士生论坛征文))
    基于国内普通股票型基金2004~2010年的样本,我们发现总体上基金的现金流与当期业绩成正比关系,同时与前期业绩成反比关系,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由于基金业绩在不同市场周期具有不同的持续性,投资者在基金收益的同时会考虑到期业绩持续性。牛市中基金业绩持续性较差,投资者倾向赎回前期业绩较好的基金;而在熊市,基金业绩持续性较强,投资者倾向赎回业绩垫底的基金;实际上,基金投资者能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我们的结论支持基于当期基金业绩-现金流关系对基金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并对国内“基金赎回异象”作出了解释。
  • 详情 中国基金托管法律制度的功能分析
    在基金管理治理中,需要设立相应的制度以平衡基金管理人与基金份额持有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重要制度之一的基金托管制度,其制度的完善在于确保基金托人具有相应的信息能力,以使得其能够有充分的信息来发现基金管理人的不端行为,以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制度的目的在于,聘请具有一定信息能力的独立第三方来监督基金管理人(基金公司)运作管理,以此来防止和制止基金管理人损害投资人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中国现行的基金托管人制度来说,在功能上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
  • 详情 我国开放式基金家族偏爱的实证研究
    基金家族偏爱是基金管理公司与股东之间的一种代理成本。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独特的治理结构,相较于其它发达国家的基金家族,更容易导致家族偏爱问题的出现。本文以2003年至2007年我国所有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为样本,从基金费率、历史业绩和基金年龄三个方面考虑,对我国开放式基金家族偏爱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费率与历史业绩的价值区分标准下,开放式基金家族会积极地执行家族偏爱策略。
  • 详情 救生艇条款的估值及其对基金折价的影响
    封闭式基金长期存在的高折价严重影响了封闭式基金在我国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大成优选创新型封闭式基金,通过引入救生艇条款以降低基金折价率。该条款相当于为基金持有人提供了一份巴黎期权,本文采用三叉树方法对该救生艇条款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并以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另外两只封闭式基金作为基准,考察了救生艇条款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影响。
  • 详情 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及其效应研究——以开放式基金为样本
    本文通过检查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对开放式基金业绩、规模和资金流的影响,发现:一股独大,董事会规模、内部董事比例和督察长有负面治理效应;均分股权、监事会规模、内部监事比例和投资决策委员有正面治理效应;独立董事比例高能吸引资金流,但对业绩无影响。基金管理公司采用均分股权模式、扩大监事会规模、提高内部监事比例与独立董事比例、强化督察长监督职能是改善基金治理的有效途径。
  • 详情 家族共同持股对基金管理公司业绩与风险的影响研究
    本文考察了基金管理公司家族共同持股的特征,研究了家族共同持股行为与基金管理公司业绩增长率和基金管理公司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家族共同持股行为逐渐严重,家族共同持股行为对基金管理公司业绩增长率和风险呈现倒U形的影响,说明纂金管理公司通过家族共同持股来提高业绩的做法是以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基金家族实行投资总监负责制、共用同一研究团队、基金经理能力有限、业绩操纵等可能的。基金家族实行投资总监负责制、共用同一研究团队、基金经理能力有限、业绩操纵等可能导致家族共同持股,这会增加整个基金家族的风险:基金家族没有控制共同持股行为也表明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 详情 基金管理公司的"赎回困境"分析和对策研究——一个行为金融视角
    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非理性赎回,使基金管理公司陷入了“赎回困境”,这对我国新兴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制约。如何解释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呢?本文利用行为金融研究的前沿成果,从行为金融的视角,对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与论证,进而对基金管理公司未来如何走出“困境”,提出若干建议。本文的结论:基金公司的“赎回困境”现象,在我国目前“新兴”+“转轨”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市场条件下仍将持续;但随着开放式基金的逐步成熟与壮大,特别是基金管理公司在自身业绩、基金产品的专业化创新与技术创新、中长期投资者的培养与教育等方面做大做强,该“困境”会伴随着市场与投资者的成熟“渐进式”缓解。
  • 详情 基金持有人放弃配售行为的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显示,基金扩募时,持有人配售部分的上市首日超额回报率显著为正,平均高达约20%,然而部分持有人却选择放弃配售,其动机令人费解。 我们发现,基金持有人放弃配售的倾向程度,主要受到基金经由扩募所能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扩募前净值相对于配售价格的大小、预期基金将面临的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并没有证据显示对基金管理人表现的预期合理地反映在基金持有人接受配售的程度上。
  • 详情 证券投资基金的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
    基金的评价的重要性是随着基金种类的繁多和基金投资价值的体现,而日益受到关注的。在基金的评价领域,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于基金业绩的评价。而实际上出于对基金运作合理性和投资者不同投资需求的需要,基金风格的划分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评价也应该成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本文即是为了构建一个适合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基金评价体系而进行的尝试。因此,在本文中基金的评价体系包括基金历史业绩的评价、基金风格的划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评定三个组成部分。 在评价的实证研究中本文以定量为主。在对基金业绩评价中,从指标的适用性和公平的原则出发,采用相对风险调整收益指标法对基金的业绩进行评价。在对基金风格的划分中,以事后的指标分析为主。由于基金的数量太少,对于基金的类型只进行三种划分,价值型、平衡型和成长型。本文的目的是为了给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一个参考,从评价的结果中对基金的未来业绩进行投资预测是本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部分。这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基金的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要点。由于基金管理公司内部运作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并未对外披露,本文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只能留待时机的成熟。 通过对于国内33只证券投资基金100周(两年多)数据的实证研究,来管窥中国基金行业的内在规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证券投资基金相对风险调整收益指标的排名和平均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排名并没有明显区别,二者的高达0.984626相关系数表明投资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配比。(2)目前国内的证券投资基金不管他们对自己的风格差异如何标榜,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价值型、或平衡型基金,这可能是因为在考察期间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大幅向下调整的过程中,导致各只基金的投资策略实际上趋于一致。(3)基金相对业绩在短期内(一年以内)没有明显一致的持续性,在较长的时间上(1年半和两年内)则表现出了一定的持续性。(4)本文研究的业绩模型在实际的预测中能起到较好的指导投资的作用,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偶然的因素起作用。
  • 详情 论我国开放式基金管理业务创新
    本文在分析不同种类投资基金具有的风险收益特征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企业年金、工商企业和中小投资者的不同风险收益偏好,为我国开放式基金产品创新指明了方向,并认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储蓄替代型基金产品、指数基金、LOF、ETFs、高科技行业基金、蓝筹股基金和债券基金。接着作者从流动性管理计划、资产匹配管理和负债管理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管理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