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

  • 详情 通货膨胀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基于自举法的协整结构变化检验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是对货币需求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前提,也是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本文在Andrews和Kim(2003)样本端点结构变化检验中引入自举分析方法,并将其与SupF、MeanF和Lc统计量相结合来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是否稳定,以及1993-1996年的高通胀和2007年后新一轮通胀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M1和M2的需求函数都因90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而发生了结构变化,应避免使用年度数据对中国货币需求进行分析;与90年代的持续高通胀不同,新一轮通胀尚没有影响到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货币政策依然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 详情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考察中国金融与经济1997年第一季度-2007年第四季度的相关数据,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框架下,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考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 详情 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股权制度影响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涉及股改前数据的所有实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也都不能忽视改革前后的股数和股价的不可比问题。现有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指标修正方法五花八门,也缺少合理的经济逻辑和数据支持。本文证明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修正方法,即每股非流通股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流通股的一个百分比。然后用实际数据对这个百分比的表达式进行了估计,从而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价格模型与回报率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优于未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现在的全流通改革是否公平地补偿了流通股股东。结果显示,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小的公司,补偿是公平的,但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高的公司,还是存在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现象。
  • 详情 我国长期货币中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1979年至2007年的经济数据,主要运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中国长期货币中性进行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发现:(1)货币供应量变动是名义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却不是真实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所以货币供应的变动仅仅影响名义产出,并不影响真实产出;(2)货币变动是物价变动的Granger原因。随后进行的回归分析货币供应变动仅仅影响名义产出物价水平;即在样本期间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货币长期中性在我国成立。因此,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缓解目前的经济困境,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内不可避免的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 详情 市场化、政府干预与股票流动性溢价的分配
    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结合股改实际,分别构建在市场化和政府干预下“均衡对价”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政府干预对流通股股东利益流失的影响,并收集1004家股改公司的数据对政府干预与股改对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此考察市场、政府干预与股票流动性溢价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与市场化情况相比,政府干预压缩了博弈双方的对价策略空间,进而降低了“均衡对价”水平,造成流通股东利益的流失;以宝钢股份为例对流通股东利益流失程度的数据模拟表明,与市场化情况相比,政府干预给流通股东每股所能获得的对价带来的损失达到1/4;市政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会影响股改对价的高低,随着政府干预力度的增强,国有控股公司所支付的对价降低,从而支持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详情 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股权制度影响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涉及股改前数据的所有实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也都不能忽视改革前后的股数和股价的不可比问题。现有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指标修正方法五花八门,也缺少合理的经济逻辑和数据支持。本文证明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修正方法,即每股非流通股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流通股的一个百分比。然后用实际数据对这个百分比的表达式进行了估计,从而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价格模型与回报率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优于未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现在的全流通改革是否公平地补偿了流通股股东。结果显示,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小的公司,补偿是公平的,但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高的公司,还是存在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现象。
  • 详情 信息与价值发现过程——基于散户微结构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面板数据检验了散户交易者在盈余公告期间的微结构交易行为,发现散户交易行为具有投机交易、注意力集中等偏离基本面的交易特征。最后,本文构造包含散户交易因子的超额收益4因子模型,发现流通市值较小的公司股票超额收益受到散户交易显著影响,从而为“散户交易引发估值忧虑”的观点提供了经验数据的支持。
  • 详情 我国燃料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协整检验:考虑结构变化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是期货市场实证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本文使用考虑结构变化因素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不同期限的燃料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期限的燃料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只有近月合约期货价格与现货之间的协整关系存在结构变化。最后,本文指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结构变化的协整关系,对投资者的套期保值活动的有意启示。
  • 详情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外资并购对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基于一般并购理论、跨国并购理论、并购绩效理论、跨国并购绩效理论,提出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分析的理论假设,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结论表明,外资并购在总体上对目标公司绩效提升具有显著性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能检验融资约束假说吗——基于我国制造行业的实证研究
    从融资约束的角度来研究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是当前公司财务学的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根据Almeida et al(2004)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从资产规模、股利支付和控制权性质三个融资约束分组标准角度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结论表明,融资受约束和不受约束的公司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都显著为正,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特别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都非常的正显著,都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不够完善,大多数公司仍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可能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滥用“自由现金流”的现象。因此本文的结论不能有效的支持融资约束影响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这一假说,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并不能有效区分融资约束与非融资约束公司,其作为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假说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