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

  • 详情 数字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与共同富裕实现
    在对共同富裕本质特征和数字普惠金融核心价值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逻辑,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我国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利用2011-2019年30个省份(不含西藏)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各省份共同富裕实现指数。利用这一数据结合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影响机制和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实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包容性增长则是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环节。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强于中西部地区,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对于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为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以上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更换模型、更换被解释变量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因此,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守正创新发展有助于通过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 详情 四板“转板”对上市公司 IPO 抑价及股票收益波动率的影响研究
    区域股权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的拟上市企业规范辅导平台,能够对公司进行优化培育,为未来上市做好准备,企业也可以在此获得一定的公众关注度,提升社会影响力。本文以 2010 年 1 月-2022 年 4 月从区域股权市场转板至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 究对象,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选取样本,实证研究了公司“转板”对首发后股价及其收益波动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投资者关注度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回归结果表明,“转板”公司的开板日 IPO 抑价更高,且在上市后的一年内高抑价持续显著,此外“转板”公司短期内的股票收益波动率也更高。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公众投资者关注度在“转板”对 IPO 抑价和收益波动的影响中发挥传导用,而机构投资者关注度无此效应。
  • 详情 资本市场有助于企业去僵尸化吗?——基于“输血”与“造血”的研究视角
    如何稳妥处置企业僵尸化并提高企业造血功能是现阶段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而已历经30多年改革的资本市场向来是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那么,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已经能够为企业去僵尸化提供有效助力呢?以200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资本市场的价格信息效率提升对企业去僵尸化的改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资本市场价格信息效率的提升对企业去僵尸化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第二,资本市场的价格信息效率提升会通过“输血”和“造血”两个功能渠道助力企业去僵尸化。具体地,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一方面通过更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改善了企业融资的“输血”环境,进而帮助企业摆脱了对信贷补贴的依赖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专业的股权投资者,高效率的资本市场帮助企业从改善经营管理效率、抑制非效率投资以及增强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进而从根源上抑制了僵尸化的产生。异质性分析表明,资本市场价格信息效率的提升对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企业以及“技术—资本”适配程度较低的企业的去僵尸化有着更为显著的助力。最后,本文还发现,以融资融资制度与沪港能制度为标志性事件的资本市场分层扩容改革能够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进而强化了上述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改革攻坚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有益的政策探讨。
  • 详情 企业创新会影响股权资本成本吗?——基于LDA主题模型分析的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主题模型分析,构建基于分析师报告的创新测度指标,实证检验企业创新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显著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高研发支出、低专利授权、高组织冗余以及低媒体关注度的企业而言,创新对其股权资本成本的削弱效果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够通过增强竞争力以及提高信息透明度来降低股权资本成本,且能够缓解融资约束。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观测企业创新行为,同时为企业降低股权资本成本提供了经验证据。
  • 详情 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发展金融科技:“如愿以偿”还是“事与愿违”?
    金融科技是增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但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发展金融科技的模式存在明显的委托代理问题。本文在手工收集并人工判别每家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情况的基础上,以 2011—2019 年间 334 家区域性银行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 PSM-DID 模型,实证考察了合作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经济后果,给出了支持委托代理观点的证据:合作总体上会降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提高不良贷款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结合合作双方特征和业务与技术合作的对比分析,针对委托代理问题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当作为代理方的科技公司能够自营贷款业务或同时与多家银行合作时,或者当委托银行的金融科技实力或话语权较弱时,委托代理问题及其负面影响更明显;代理问题主要存在于以联合贷为代表的业务合作中,而能够显著提升银行金融科技能力的技术合作对银行经营表现并无负面影响。本文不仅立足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的独特情境,拓展了金融中介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研究,还为科学评价商业银行选择不同模式发展金融科技的经济后果和为监管层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的必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 详情 普遍信任对包容性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普遍信任是影响包容性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普遍信任与金融产业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普遍信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包容性金融和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但普遍信任对金融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会受到普遍信任和经济制度水平的约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也可以有效提升包容性金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水平。建议除了大力发展金融和产业内部的相关因素外,还可以采取提升社会普遍信任水平,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高等教育,多措并举,共同提升包容性金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度。
  • 详情 政治不确定性对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本文以 2002-2012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 31 个省区省级主政官员的更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政治不确定性的视角,基于中国省级主政官员更替这一具有“准自然实验”性质的事件,利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实证检验了政治不确定性对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更替对公司股票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正向影响程度在国有企业和非政治关联性企业的样本中更为显著;同时,政治不确定性因政治不确定性强度对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而存在明显差异,在省级新任主政官员来自于异地这一子样本中正向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宏观政治环境和微观企业行为”这一领域的文献。
  • 详情 基于改进logit模型的破产风险预测研究
    本文 在传统 logit 模型 基础上添加股票市场变量( 超额收益率、波动率和价格 )并采用改进后的模型对我国企业破产风险进行实证 研究 。 同时文章还考察了 抽样 方式对 logit 模型在破产预测方面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1) 引入的股票市场变量 统计意义上 显著且能提高模型的拟合度,表 股票市场变量确实包含有用的破产信息( 2) 在 logit 模型中加入股票市场变量 不仅 能够 显著 提高模型破产预测的准确率,也能显著增加模型的破产信息含量( 3) 随机 抽样 的 logit模型破产预测的准确率更高 、 模型的破产信息含量也更多。
  • 详情 科技赋能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吗? —基于金融供求结构的视角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对释放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金融体系脱虚向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及不同实体行业效率的影响,并基于中国银保监会官网金融许可证信息爬取的258772条金融机构数据,结合499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金融供求结构指标,从金融供求结构的视角考察金融科技脱虚向实的影响渠道。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对金融支持第三产业效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各种稳健检验均支持这一结果。在金融供给端,金融科技从增强金融机构竞争程度、提升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缓解资源错配三个维度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在金融需求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强企业贷款可得性、深化实体行业与金融业关联程度改善金融需求结构,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最后,金融科技的脱虚向实作用在对外开放水平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和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金融科技的应用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金融供给结构的不平衡提供了契机。
  • 详情 中国商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动机实证研究 ——基于监管套利的视角
    本文从监管套利的角度对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和内生性影响后我们发现,流动性越差的商业银行越有可能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此外,门限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对于商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数量存在某一“门槛效应”,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该“门槛”时,商业银行发行绿债的数量不受其流动性状况的影响,但当资本充足路高于该“门槛”时,商业银行发行绿债的数量与其流动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差的中国商业银行更愿意承担更高的绿债发行成本进行融资。市场现状显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政策环境为商业银行的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本文的结论为监管部门改进绿色债券的发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