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 详情 减征股利税能否鼓励公司分红:以差别化股利税政策为准自然实验的研究
    本文以《关于实施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实施为自然实验,考察降低股利税对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股利税降低的年份,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和意愿显著提高,并且管理层持股越多,现金分红增加的可能性越大,而在股利税不变的年份则不存在这种关系,表明降低股利税能够激励管理层增加现金分红。(2)降低股利税对管理层增加现金分红的激励作用仅在公司治理水平较高或法律环境较好时显著,表明现金分红是公司治理的“果”而不是“因”。(3)股利税降低仅能激励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增加现金分红。(4)投资者认可管理层因股利税降低而增加现金分红的行为。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降低股利税能够达到促进上市公司进行分红的目的,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
  • 详情 债券市场上的空间邻近性
    本文以 2009 2019 年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与企业债为样本考察债券承销商与债券发行公司的空间临近性对债券 资成本、违约概率以及债券期限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 当承销商与公司在同一省份或者承销商与公司距离更近时,债券融资成本越低;并且,承销商的声誉以及公司信息透明度会削弱承销商空间临近性对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承销商与高和中等信用水平公司的空间临近增加了所发行债券的期限,与低信用水平公司的空间临近效果则相反;最后,我们发现承销商与公司的空间临近降低了债券违约概率。本文的发现在考虑内生性、地方政府关联程度以及排除一线城市的影响下依旧成立。
  • 详情 流动性共性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吗? ——来自企业投资的证据
    本文采用2000年到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流动性 共性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个股的流动性共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投资 水平,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负相关关系依然不变。此外,基于信息不对称的 视角,从信息透明度、两权分离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三个方面对该负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检 验,经研究发现,信息越不透明、两权分离越大的企业,其流动性共性与企业投资水平的负 相关关系是增强的;而机构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该负相关关系是减弱的。最后,还发现 流动性共性与企业过度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 详情 兼并收购与劳动力技术升级
    本文研究了公司被并购对劳动力技术升级的影响。用中国上市公司 2000-2016 年的面板数据样本,在控制了公司相关变量以及年份和公司的固定 效应后,研究发现被并购后公司的劳动力总数、常规低技能劳动力数量、非常 规高技能劳动力数量均有增加,但是常规低技能劳动力占比显著减少,非常规 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显著增加。此外,公司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数量和比 例均有显著上升。在异质性分析中,研究发现并购对非国企比对国企对于劳动 力技术升级的影响更加显著,对高竞争行业中的公司对于劳动力技术升级的影 响同样更加显著。本文的结果在用工具变量解决了内生性后依然稳健。上述研 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的并购活动对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
  • 详情 股价崩盘风险、银行贷款 与公司现金政策
    本文以2005-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了股价崩盘风险与公司银行贷款和现金政策的关系。研究发现,股价崩盘风险越高,公司所能获得的银行贷款规模越小、成本越高;与此同时,股价崩盘风险高的公司会选择更高的现金持有水平,相应的,现金持有的边际价值和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也更高,上述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股价崩盘风险与公司现金持有、现金持有边际价值和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的正相关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外部资金依赖程度高的公司中更加显著。研究表明,股价崩盘作为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公司隐藏负面信息的极端后果,银行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并在信贷决策上进行调整,而公司在外部融资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会更加依赖内部融资,基于现金的预防性动机,选择更高的现金持有水平。本文不仅从融资决策的角度探讨了股价崩盘风险的经济后果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同样拓展并丰富了银行信贷机制和公司流动性管理的相关
  • 详情 代际职业流动能促进股市参与吗?——来自 CFPS 的证据
    本文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12 年和 2014 年的数据,利用 Probit 模型实证分析了代际职业流动对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向上的代际职业流动能正向显著促进家庭股市参与。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替换因变量、剔除极端值之后依然显著成立。进一步机制检验分析发现,代际职业流动会通过认知能力来影响股市参与。本文从代际职业流动视角切入,分析了影响股市参与的因素,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如何提高代际职业流动性,推进家庭参与股市也给出了建议。
  • 详情 持有成本与期货最优套期保值
    本文应用一种新的套保方法,将套期保值由统计竞技恢复回衍生品定价的金融问题,简化了套保比率的估计,并避免了拼接期货合约等问题。针对黄金、股指、外汇和原油等四大类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如果将期货的定价与风险管理割裂开来,忽视期货合约的衍生品本性,各种复杂的套保估计方法,套保效率都不如简单套保;如果将定价理论融入套保实践,通过预测持有成本计算套保比率,套保效果将比简单套保更出色。此外,套保合约的选择方面,简单套保倾向于选择交割日较近的合约,而考虑定价约束的套保新方法,合约的选择不受到期日的影响。因此,套保比率的研究重心应该从期货与现货价格的统计关系转到持有成本的预测上来。
  • 详情 政府风险投资与本地偏好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投资学的交叉视角,大量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投资其所在地附近的企业。French and Poterba(1991)发现,美国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资于本国资本市场,而忽略了国外的投资机会,因而将其称为本国偏好之谜Covaland Moskowitz(1999)最早将本国偏好转移到本地偏好(local bias)发现风险投资更乐意投资本地企业或者在距离上离自己办公地址更近的企业;Ivkovic and Weisbenner(2005)、Cumming and Dai(2009)、Brown etal(2011)、Hochberg and Rauh(2013)、李志萍和罗国锋等(2014)等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独立风险投资的本地偏好成因和经济后果展开国内学者注意到风险投资类型的重要影响作用尤其是本地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成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但在我国制度环境下,相比于从本地异地视角,从政府风险投资视角研究本地偏好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本地偏好的成因。现有文献更多地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心理学理论对本地偏好进行解释,但这并不足以解释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因此,本文试图从政府干预风险投资市场的动机出发,依托政府职能理论和官员激励理论解释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 地偏好,以丰富对本地偏好成因的文献解读。 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独立风险投资机构而言,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程度更高;而且政府绝对控股的风险投资机构本地偏好更强;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更低,政府风险投资的本地偏好程度会减弱。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政府干预风险投资市场的动机出发,利用政府职能理论和官员激励理论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成因进行解释并加以实证检验,(2)揭示了政府控股程度对本地偏好的影响。
  • 详情 行千里路:独立董事的跨地区经历与企业创新
    人类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离不开远行,远行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新事物、新环境 的渴望和探索,同时也有助于资源和能力的积累。基于这种直觉,本文手工搜集了上市公司 独立董事的出生地、求学地和工作地信息,探索独立董事的跨地区经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跨地区经历越丰富,任职公司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越高。该结论在 考虑独立董事出生地差异、变量测量误差、自选择等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 发现,跨地区经历丰富的独立董事不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保守的会计职业,更可能在总部位 于出生地、求学地和工作地以外省份的上市公司任职,所任职公司的股价波动也较高,即跨 地区经历丰富的独立董事风险偏好更大;同时,跨地区经历丰富的独立董事也更可能拥有政 治关联背景、更可能在大规模公司任职、获得的津贴也更高,即跨地区经历丰富的独立董事 资源和能力也更优。更高的风险偏好和更优的资源、能力使得独立董事在公司创新活动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 详情 在伦理和威权之间:儒家如何影响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
    儒家伦理反对经济组织通过非正当途径谋求经济利益,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但是,根植 于儒家的威权主义要求下级组织或个人顺从上级的权威,可能会减轻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阻力。本文 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视角出发,对上述竞争性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儒家影响与控股股东 掏空水平负相关,并通过削弱控股股东威权地位保护中小股东正当权益;(2)儒家伦理与法制存在互补关 系。此后,作者从伦理与威权冲突的视角寻找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获得了相似的结果。本文为客观 认知和评价儒家伦理和威权主义在投资者保护中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