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 详情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逻辑推演与引申
    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理论和现实意义仍具有 生命力,仍是国际经济学的主力模型之一。一个完整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需讨论在固定汇 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别在低、中、高及完全资本流动性等多种情形 下的动态过程,一共需16 个图形来诠释该模型,因情形众多常易引起混淆。本文试将该模 型的基本方程略加改动,从而能根据方程各主要变量的内在逻辑来判定16 种情形下各种政 策的短期效应及新的长期均衡,大大方便了对该模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模型中货币 方程的简单引申,我们可以方便地将之运用于分析近年中国货币形势的成因及各种对冲手段 的宏观效果。
  • 详情 国际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中国经济、物价、资产价格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流动性过剩被学术界认为是一大成因。本文以开放经济的视野,通过VAR模型及其方差分解,运用国际比较界定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定量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流动性过剩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发现,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GDP和物价来传递。中国经济表现出与国际流动性过剩绝缘的特征,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国际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没有产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它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影响甚微,对中国的货币数量、物价和股价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 详情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放大的趋势,给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本文描述了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分析了国际收支持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通过一个分析框架,分析了持续顺差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收支不平衡的政策建议。
  • 详情 股票市场收益超联动效应研究综述: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
    所谓超联动(excess comovement)是指不同资产价格或回报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超出了基本面经济因素所能解释的范围,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成分。超联动效应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由于其对于投资决策和金融监管的重要意义,故一直以来为西方金融学者所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却进展缓慢,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因此,本文欲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从内涵、机理成因、测量方法、实证研究等角度,对当前西方股票市场回报超联动研究成果做一个综述性研究;同时对超联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及其对国内学者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希望借此能推动该领域研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
  • 详情 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高发成因与约束机制
    本文在对医疗保险领域导致道德风险高发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医疗保险模式设计、医疗保险宣传教育机制建设、医疗保险基金使用过程中的控制机制、在保险法律规范内逐步展开直接参与医疗保险诊疗环节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高发控制机制。
  • 详情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刍探
    摘 要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现已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它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为了探究失真的真正动因,本文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了论证。 本文先从会计信息的定义入手,对会计信息的界定作出了精辟的阐述,继而对失真作了逐级的分解,得出失真的标准。 然后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证券市场及国企等不同方面具体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根源,并列举了两个案例进行佐证。 最后以纳什比衡的博奕理论结尾,再度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总结出失真的根源。 ABSTRAC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n Fraud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our accounting field and economic field and our government must to face.Not only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enterpri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but also all of the country’s economic order and public order are effected.In order to look into the real causes on Fraud ,this paper will expand and prove in many ways. At first I’ll discuss the meaning of 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n Fraud.Then to resolve step by step and to obtain a standard on Fraud. Secondary,using cause study method to test in depth the origin that the security market’s and state enterprise’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n Fraud.And list two cases to proof. In the end,I’ll use John Nash’s the game theory on Fraud to summarize the origin on Fraud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oretical again.
  • 详情 近十年日本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近十年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我们必须分析它的成因。本文从日本的对外经济状况和国内的经济状况出发,分析了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并对日本经济和日圆的未来做了展望。日本二元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中国相似,分析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有借鉴意义。
  • 详情 2004年人民币汇率问题---解读日本金融政策变化始末
    标题:2004年人民币汇率问题---解读日本金融政策变化始末 内容概要: 2003年悬而未绝的三大经济问题之首――人民币汇率问题,依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日本金融政策变化就成了牵连这一焦点的导火线。 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美元的持续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不变,使得出口量急剧膨胀。换句话说,中国正在不断的向其输出“通货紧缩”。 一,分析中国出口急剧增长原因为: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增长是中国出口增长的直接原因。 二,日本通货紧缩由来已久:回顾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引出通货紧缩由来。 三,分析日本通货紧缩成因: 1,日本金融体系的不健全性 2,日本政府对金融的渗透 3,日本经济政策过失 接着引出:日本为了刺激出口而开始贬低其币值,但经济未能复苏,但此时日元贬值的空间已经很小,所以只有通过提高他国币值达到日元的相对再贬值。 最后评价了日本的做法的不恰当性。
  • 详情 资本外逃动因分析及对我国的政策建议
    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大大加快了,这使中国获得一个更为开放的市场,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在这个资本流动迅速、信息网络便捷、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国际间流动的资本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但是在这股力量中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安全性问题,其中资本外逃就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忽视的一个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越演越烈的资本外逃不仅部分抵消了我国引入外资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的一大隐患。要消除这一隐患,只有正确认识资本外逃的现状、成因和控制方法,才能保证在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中有效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在阅读了大量关于资本外逃的国内外文献后,笔者发现国外学者对资本外逃的成因和其作用过程提出大量新观点,而国内学者在对我国资本外逃的研究中,还未充分运用一些新的观点来解释我国资本外逃的原因,而且目前还没有把理论发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各方面结合起来专门研究我国资本外逃动因的文章。因此,本文把研究的范围限定在了我国资本外逃动因分析上,充分借鉴外国学者对资本外逃成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集中对我国资本外逃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了资本外逃的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并重点研究了几个关于资本外逃动因的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对我国资本外逃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根据我国存在的资本外逃的主要动因,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本文的结构基本如下: 第一章按照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关于资本外逃动因的理论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回顾,从上个世纪初金德伯格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中提出的资本外逃的“避险说”,到68年格鲁贝尔用国际资产组合理论对外逃的解释,再到80年代经济学界涌现的大量关于资本外逃的理论如:汗和哈克提出的不对称风险理论,伊格提出的秘密货币学说,卡丁顿的资本外逃“投机说”,杜利提出的“规避管制说”,EATON关于私人债务国有化前提下资本外逃机理的模型等等.文章还简介了我国学者在资本外逃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以时间为序勾列出了资本外逃动因理论的基本发展历程。 第二章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几种受学界关注的资本外逃动因的作用机理,从理论的层面上对资本外逃动因进行了分析。一是根据伊格•沃尔特的“秘密货币”理论中提出的收益、风险和保密性之间的关系对进行国际资产投资组合的影响,分析了上述三个因素对国际间资产组合的作用机制,清晰地揭示了三种因素引起资本国际间流动(包括在可自由流动和存在管制两种条件下)的机理,说明了资本外逃实际上是资产持有者在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下,为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而进行国际间资产组合的一个经济后果。 二是阐述了国际资产组合理论中分散化问题对资本外逃的作用机理。由于随着资产分散化程度的提高、资产相关程度的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能得以有效的降低,因此,居民为了在保持一定收益水平的条件下降低资产的风险,就会尽量在国际间进行资产组合,从而引起资本的国际间流动,当这种资本流动受限时,就会导致分散化动机引起的资本外逃。第三节用税收不对称模型揭示了当国内外资本面临不同的待遇时,引发资本外逃的作用过程:内外资的不对称税收政策→内外资税后收益率的不同→居民资本外逃。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资本外逃的原因,第三章对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进行研究:首先在众多关于资本外逃定义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本外逃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认为在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的资本外逃应为未经批准的、违法违规的资本外流,是超出政府实际控制范围的资本流出;接着文章对计算资本外逃规模的三种方法进行比较,选用了经过调整的余额法来对我国资本外逃的规模进行估算(表3-1),并考察了我国资本外逃规模的基本发展趋势;最后文章对我国资本外逃的渠道进行了考察,总结出六类外逃的方式。 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结合关于资本外逃动因的理论和我国的现状,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资本外逃动因进行深入分析。第一节运用了第二章介绍的相关理论,从收益、风险、保密性、分散化需求和不对称税收政策等方面考察了中国资本外逃的原因和作用过程,总结出影响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内外实际利差、内外资政策的不对称性、汇率风险、财政赤字及通货膨胀风险、政治风险、资产分散化动机、保密性、以及外汇管制造成的“老鼠夹子效应”。在第一节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第二节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回归模型(*)式,并引入了相关的可量化变量,然后运用Eviews软件,用1982-1999年18年的数据,就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经济增长率、不对称税收政策等因素对资本外逃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明对我国资本外逃有显著影响的可量化因素包括:滞后一期的财政赤字FIS(-1)、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INF(-1)、我国实际有效汇率EX、中美实际利差I、我国名义利率R、中国内外资税收政策的不对称性DUM。同时,通过实证还发现经济增长率GROW这一因素对资本外逃也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我国资本外逃动因进行分析后,我们不禁要问:资本外逃的发生究竟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控制资本外逃、消除其不良影响?第五章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该章首先从资本外逃对一国经济的一般影响机制入手,分析了资本外逃对降低国家信用、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一国金融市场的不良影响,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资本外逃会在削弱我国经济发展后劲、抵消扩张财政政策的效果、动摇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助长腐败等方面给我国经济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充分说明了控制资本外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节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资本外逃的动因及其影响机理,对症下药,提出了1、继续推进金融深化,完善金融体制;2、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通货膨胀;3、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避免政策不对称性引起资本外逃;4、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大打击腐败、经济犯罪等的力度;5、尽快明确私人合法财产受《宪法》保护的地位;6、坚持稳定的汇率政策和确实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7、加强外汇管理;8、通过国际协调来抑制或管理外逃资本等八条建议,以对我国资本外逃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消除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 本文在分析资本外逃动因这一问题上,注意了国外理论发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既充分运用了理论的有用部分,又不照搬理论,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本文运用定义、列举、比较、实证等多种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我国资本外逃的各种成因,并提出了从根源上控制资本外逃的一些政策建议。但是由于笔者本身的局限性和这个问题的深广性,文章仍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 详情 产品市场竞争、股权融资约束与财务激进行为
    财务杠杆偏高是导致企业破产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执迷不悟地奉行激进的财务政策?或者说企业采用激进的财务政策的成因?以及是如何权衡的?本文整合产品市场竞争和外部股权融资约束,建立多期模型,并且结合案例分析,站在公司发展战略决策角度阐述激进的财务政策在当时时点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模型的整个推导集中于考虑管理层在什么状态下会选择激进的融资方式,并且证明了在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以及规模效应明显的情况下,如果受到融资约束,企业只能将保持足额投资放在第一位而在某种程度上舍弃资本结构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