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

  • 详情 中国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ADL模型实证检验1995-2004年中国和世界主要股市的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在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与西方主要成熟股票市场相比并不异常。经过检验发现,股票收益与实质经济和货币政策都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并不支持代理假说;同时,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通货膨胀提高了实际收益,通货紧缩降低了实际收益,通货膨胀幻觉是导致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呈现负相关的主要原因。
  • 详情 财政赤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金融发展指标的决定因素,证实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对我国金融发展有显著的作用,其中财政赤字对经济货币化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重新构造的金融相关比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以股票资产交易量衡量的资本市场发展指标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而金融发展指标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显著,政府的扩张性支出行为驱动的金融发展即使通过提高资本积累而不是资本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不容乐观的。
  • 详情 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走势影响的研究 ——基于不同样本区间的汇率传递视角分析
    本文从汇率升值预期的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并存的状况。通过结构VAR模型,分别利用全样本数据(1996年1月-2009年12月)和子样本数据(2005年7月-2010年12月),分析了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外来冲击(石油美元价格)及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消费价格的传递效应。全样本数据表明,我国的通胀主要是由需求冲击引起的,子样本显示了汇率等外部冲击和货币冲击的效应明显,这表明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降低国内通胀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但现实是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并存且不断加大。本文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资产价格效应从汇率预期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胀起到不降反升的原因。
  • 详情 国际环境影响的中国模式效应消减了债市发展活力
    从世界经济变迁的历史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有粗放模式的经济高速发展。经过技术创新形成较强的产业链,从制造大国转向金融强国和科技强国。像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模式能够成功转型并非是件易事。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更多是销售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多年以来,我国的外贸顺差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两年贸易摩擦事件频繁。当企业的成本优势消失之后,中国公司将在其他领域竞争。然而,企业在持续的创造工艺能力、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及相应的制度变迁,每一步都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从历史上看,债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股市要想吸引社会资金的投资必有价值和政策的明确性。可现阶段的经济和股市告诉我们,在复杂国际环境效应下,中国的债市发展的路途更加坎坷。
  • 详情 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来自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的证据
    本文通过VAR-MVGARCH 模型和变参数模型研究了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分别 与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的线性和波动关系,发现:汇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 的变动会产生显著线性影响,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变动的 线性影响不大。尽管货币供应量、汇率和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但由于它们与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相关性波动剧烈,同时考虑到不断变化货币政策“盯 住”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困难以及有悖于央行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平稳性”的目标, 认为当前最好实施汇率工具去盯住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的均值变化,才容易产生显著效 果。
  • 详情 我国A 股市场与美股、港股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信息溢出视角
    对证券市场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市场信息的跨国(境)传播机制特别是国 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还可以增进人们对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与信息效率的认识。本文应用 Hong(2001)、Hong et al. (2009)新近提出的信息溢出检验方法,详细考察并比较了我国A 股市场与美股、港股在次贷危机前后的互动关系,首次揭示了三者联动结构与信息传递的全 景图,包括互动的方式、方向、相对强度、当期影响与多期滞后关系以及时变性。研究结果 表明:(1)在三者的关系中,美股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对港股、A 股市场具有金融传染效应;(2) A 股市场不再是“独立市”,A 股不仅能够反映美股、港股等外围市场的重要信息,而且已具 有影响外围市场的能力;(3)A 股与美股、港股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均值溢出、波动率溢 出、极端风险溢出等多个层面,既有线性关系也包括非线性关联方式。
  • 详情 金融市场不完全的理论分解与测度研究——基于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动态考察
    基于对金融市场不完全性的分解和基金产品创新链的梳理分析,以金融工程无套利定价 思想为基础,论文巧妙构建了一个涵盖市场交易成本、套利定价机制不完备程度和行为金融学因素 的封闭式基金折价机理模型,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上述三因素模型的解释力高达90%以上, 同时分阶段动态考察发现:(1)普通交易成本因素影响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6.1%;(2)股指期货是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重要影响因素,2006 年之前该因素影响基金平均折价25.6%,2007-2009 年随着 股指期货推出预期加强,该因素的影响下降到12.88%;(3)对市场套利定价机制不完备程度的测度 分别为0.492、0.336、0.858,对应三个阶段影响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分别为8.26%、5.87%和7.91%, 主要和市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预期变化有关;(4)时期固定效应结果表明2006 年4 季度、2007 年 4 季度、2008 年1 季度、2009 年4 季度、2010 年4 季度投资者情绪相对乐观从而降低了封闭式基 金的平均折价率。论文最后就封闭式基金治理及完善金融市场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 详情 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存在羊群效应吗?
    投资的羊群行为损害了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是,中国上市公司投资决策是否存在羊群行为,以及公司治理是否有助于缓解投资羊群行为,本文选取1999-2009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存在明显的羊群特征,而投资的羊群行为明显恶化了行业的绩效。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机制与投资羊群行为显著相关,具体的,控股股东持股份额的增加加剧了投资的羊群行为倾向,董事会中薪酬委员会的设立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投资的羊群行为倾向。
  • 详情 市场群体的交易性条件反射及其量化方法
    本文通过我国股市的高频数据和相关性分析来研究市场群体的学习和心理行为。我们根据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首次提出一个交易性条件反射的概念,用成交量-价概率波方程中的成交量概率来计量市场群体交易性条件反射的强度。我们发现:总体来说,平均收益率与交易性条件反射强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市场群体对收益率的心理预期显著地表现了卖出的处置效应和买入的羊群行为,并且该“羊群”对价格趋势的心理预期明显地大于其反转的;第二,我们还发现在细分后的某一时期,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我们用条件反射来解释他们的交易行为。
  • 详情 女性董事与企业投资行为: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
    :论文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自然实验机会,分析了女性董事的风险规避倾向是否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论文通过对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女性董事比率高的公司投资水平下降的更快,而且这种效应主要集中在过度投资的公司中。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期间,女性董事比率高的公司倾向于通过减少长期借款来规避债务风险。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女性的风险规避意识有利于减少公司的过度投资,降低债务风险,帮助公司规避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丰富了我们对公司投资行为的认识,以及女性高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