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

  • 详情 国际金融新秩序下的人民币全方位固定汇率制度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它们不得不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而这样一种选 择并非意味着这些国家并不希望汇率稳定。事实上,无论是就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 汇率稳定总是一件好事:它将减少贸易和投资的风险,并提高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中国目前仅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不能完全发挥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为此我们 建议中国应执行全方位的固定汇率制度。当中国执行全方位的固定汇率制度时,世界主要货 币之间的汇率也将变得稳定。与此同时,中国这种全方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也将促使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对其金融体制的重新审视,并可能被迫做出抑制其信用无限扩张的制度安排。
  • 详情 人民币汇率波动下的外汇储备累积与宏观金融关系探究——基于2000 年以来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检验
    中国经历汇率制度改革后,外部经济失衡业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外汇管理当局的“棘手”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2000 年1 月~2008 年2 月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外汇储备累积带来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波动影响,借助ARCH 模型和TVP 模型进行动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外汇储备在长期内影响价格波动,而对产出的影响具有短期性;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波动系数为-0.09,外部失衡下经济高增长波动较小;反而低速增长时期的波动加大;而对国内宏观金融的影响则恰好相反(分别为0.08和0.689);TVP 模型检验认为国内产出增加和FDI 流入都上是国际收支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进口和外汇储备占款成为国际收支失衡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综合分析认为,借助汇率、利率、物价水平进行国际收支调节和外汇储备调整是当前解决“内外”经济平衡的关键。
  • 详情 东亚汇率波动联动性的原因分析——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的思考
    近年来,东亚外向型经济体呈现出共同钉住汇率制度且变动一致的趋势。本文从 东亚日益加深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经济体汇率制度受其重要贸易伙伴经 济与政策因素影响,如邻国汇率政策、日元-美元汇率结构波动甚至包括邻国货币目标政策。 这说明经济与贸易结构相似、经济周期趋同的东亚各经济体需要一致的汇率制度。本文认为, 未来东亚地区应建立有效的区域汇率合作机制,在目前时机尚未成熟时,各经济体同时采取 宽带浮动的一篮子钉住较为现实。
  • 详情 基于汇率传导效应的东亚汇率合作制度选择——动态OLS 方法的实证研究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普遍认为东亚国家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并不合适,选择汇率制 度合作来化解单边选择的多种汇率制无法实现汇率稳定的困境是当前东亚国家经济合作的 重点。本文利用动态OLS 方法对中日韩三国的汇率价格传导效应进行分析比较,估计结果 发现三个国家的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导效应大于对消费者价格的传导效应,并且由于汇率制 度的差别中国的汇率价格传导效应要大于日本和韩国;而随着各国经济环境的好转汇率的价 格传导效应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所以为了保持稳定汇率而采取盯住双重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 更符合东亚汇率制度合作的选择。
  • 详情 基于KSS模型的中国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研究
    汇率制度的改革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与国际接轨的核心业务。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由多种货币构成的,因此从理论上讲,人民币有效汇率更能真实反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实际购买力的综合状况。本文介绍了基于ESTAR结构的KSS非线性单位根检验分析法,并连同ADF和PP检验一起对我国实际有效汇率进行了实证,KSS检验结果表明,非线性过程更为有效的体现了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过程,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这说明现有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逐步达到市场有效性。
  • 详情 汇率制度演变与宏观经济绩效:文献回顾
    本文回顾了利用不同汇率制度分类方法对汇率制度演变、假说与争议以及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发现,一,由于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的不同,经验研究对汇率制度演变及其发展趋势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二,同样由于分类方法的不同,经验研究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表现也不能形成一致的看法,并且,经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之间存在非常大的鸿沟;三,一国政府在汇率制度安排上的言行不一致极大地影响了一国的宏观经济绩效。这些发现促使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不同汇率制度的优劣和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研究。
  • 详情 人民币最优汇率制度弹性的理论模型与经验估计——基于价格稳定视角的研究
    本文利用M-F-D框架,建立了一个带有随机冲击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型,考察了以价格稳定和汇率稳定作为汇率制度选择标准时最优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研究发现,政府不同的汇率政策目标会导致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以价格稳定作为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标准,人民币最优的汇率制度安排是某一内解所代表的中间汇率制度;以名义汇率稳定作为标准,最优的制度安排则是固定汇率制度。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利用OLS方法估计了模型的基本参数,经验地估计了价格稳定目标下人民币最优的汇率制度弹性。研究认为,为了稳定价格,中央银行应尽可能地让汇率变化来吸收外汇市场压力,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向更具弹性的方向转变。
  • 详情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和互动性特征研究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本文选取自汇率制度改革后的826个高频日汇率数据,在使用GARCH(1,1)模型研究美元和港币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基础上,对美元、港币、日元和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互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港币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持续性强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在我国的外汇市场上,美元和港币的主导性最强,欧元次之,日元最弱。
  • 详情 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股市与汇市关系——人民币名义汇率与上证综合指数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了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股市与汇市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股市与汇市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升值是中国股市上扬的单向Granger原因。最后,本文利用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理论对这些实证结果作了进一步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基于VaR-AR-EGARCH-M-GED模型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分析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各种原因,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以及美元头寸的汇率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AR(1)-EGARCH(1,1)-M-GED模型来计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对数收益率的VaR值。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好地预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情况,在99%的置信水平下,能够较好地预测VaR,因此可以作为衡量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