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

  • 详情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逻辑推演与引申
    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理论和现实意义仍具有 生命力,仍是国际经济学的主力模型之一。一个完整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需讨论在固定汇 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别在低、中、高及完全资本流动性等多种情形 下的动态过程,一共需16 个图形来诠释该模型,因情形众多常易引起混淆。本文试将该模 型的基本方程略加改动,从而能根据方程各主要变量的内在逻辑来判定16 种情形下各种政 策的短期效应及新的长期均衡,大大方便了对该模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通过对模型中货币 方程的简单引申,我们可以方便地将之运用于分析近年中国货币形势的成因及各种对冲手段 的宏观效果。
  • 详情 新汇率制度下我国外汇储备最优币种结构配置的理论分析与实证
    面对已稳居全球第一且预计仍会不断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这一事实,面对 2005 年7 月已进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一契机,如何从币种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缓解外 汇储备管理的压力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外汇储备的最优币种结构为研究对象,采 用着重于风险-收益分析的马柯维茨资产组合模型作为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配置的基础理论 分析框架,并通过逐步加入进出口贸易结构、外债结构以及汇率制度等约束条件,来兼顾 考虑外汇储备的功能需求与投资需求。通过收集理论模型所涉及的实际数据,借助MATLAB 中的quadprog函数,本文进行了实证计算。实证结果表明:(一)在进出口贸易结构、外债 结构和汇率制度这三个因素中,汇率制度在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配置上的影响最大;(二)如 果考虑人民币盯住美元,则2007 年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权重为64.27%,相反,如果不考虑 人民币盯住美元,则2007 年美元在外汇储备的权重仅为37.79%。由此可见,在现行的以市 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政府应逐步降 低其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权重,并逐步提升英镑、欧元、日元等币种的权重,以缓解在当前 较为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的外汇储备管理压力。
  • 详情 汇率制度选择标准:从社会福利到微观福利
    本文在综合和归纳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了汇率制度选择研究中所采用的社会福利标准和微观福利标准的基本内涵、由社会福利向微观福利标准演变的基本动因以及两种不同标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指出,由于汇率制度选择标准的发展演变,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能适用于一国的所有时期,任何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也会因此而呈现出一种动态变迁的过程。
  • 详情 汇率制度选择及其标准演变
    汇率制度选择研究历来就是在标准的分析框架下,根据不同的制度选择标准进行的,恰当的分析框架和合理的选择标准缺一不可。在分析框架上,主流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经历了M-F-D范式向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范式的演变;在制度选择标准上,则经历了宏观稳定性标准向微观的福利标准的发展演变历程。本文对此做了扼要的回顾。最后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了已有研究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和进一步完善的指导意义。
  • 详情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作为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依据――“三元悖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信奉。同样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也是一直以此为基石。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依据是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然而本文将利用Mendel- Fleming和Mendel- Fleming-Dornbusch两个模型去分析,得出即使在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下的固定汇率政策以及在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情况下的浮动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自主都无法完全得以实现,从而理清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时依赖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自主的模糊认识。 关键词:三元悖论 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 货币政策自主 固定汇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制度
  • 详情 “不可能三角”不能作为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依据
    在当前国内外有关中国汇率制度的讨论中,一些研究者依据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完全的资本流动不可能同时成立的“不可能三角”命题,预测中国汇率制度的未来走向。本文通过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的分析,揭示一国货币金融制度选择不是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与完全的资本流动的“三难选择”,而是面对只要是开放经济,就会有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缺失的“开放经济两难选择”,所以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能作为汇率制度选择的参照标准。作者强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浮动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种长期安排,不能依据短期的政策表现来决定取舍,而应该考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浮动汇率制度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 详情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一个非均衡模型
    本文在均衡汇率、三元悖论和政府主导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的非均衡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的框架。通过模型的推导和实证,本文得出了各国在进行汇率制度选择时的一些一般标准,模型显示,政府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受到货币性冲击、生产性冲击和实际汇率失调的影响。政府所选择的汇率制度可能导致非瓦尔拉斯均衡,但是这种“非均衡”是其综合考虑了成本和目标以后的“均衡”结果。将该模型的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后,可以较好地解释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结果。这篇论文的特色在于:1.在强调政府在汇率制度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将汇率制度当作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工具,并引入了政府目标函数作为政府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之间进行选择的标准;2.通过模型的推导,得出了不同汇率制度下政府目标函数的构成;3.应用限值因变量的Probit模型,对汇率制度选择这一定性的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实证中既有各国的截面数据分析又有中国的时间序列分析。
  • 详情 中国汇率制度的现实选择及调控
    本文认为,关于中国的汇率制度,建立汇率目标区机制乃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汇率目标区的基准汇率应选择均衡汇率,理论上这种均衡汇率应是能同时反映一国内外部均衡的汇率。从现实看,实际有效汇率似乎是计算均衡汇率最恰当的基础。均衡汇率其适用价值的大小关键还体现在其相对基期的选择上。事实上,基期选择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对汇率高估或低估的评价,从而影响汇率目标区上下限的确定乃至汇率的有效调控。
  • 详情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研究
    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需要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如何改革,国内外的观点则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尽管现行人民币汇率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而遭受西方某些国家的强烈指责,但是应该看到,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而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因而,人民币汇率今后的改革也应该遵循其演进的自然逻辑顺序,而不应盲目照搬和模仿,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应该有“中国”特色。
  • 详情 人民币汇率研究:文献综述
      本文按研究角度分类,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部分文献进行了综述,目的在于通过本文的介绍,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理论研究的轮廓,并得出一些结论。本文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在接下来的几部分里,首先讨论了关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相关文献,认为由于受中国实际情况的制约,这两种汇率理论难以直接应用于解释人民币汇率水平;然后本文介绍了一些研究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收支(主要是与贸易帐户)方面的文献,发现在这方面学术界还存在较大争论;在第六部分,本文对与人民币均衡汇率有关的主要实证文献进行了介绍并汇总;最后一部分则是关于最近几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