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

  • 详情 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消费 ——基于蚂蚁金服抽样用户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消费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整体上升。那么,房价将如何影响了居民消费?利用蚂蚁金服2017年1月到2019年4月100万抽样用户的淘宝消费与“中国百城房价”数据,本文考察了房价对居民消费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房价的上升对消费有抑制作用,且导致了消费降级;第二,流动性约束较高的用户,房价对消费的负向影响更高;第三,上述效应具有异质性,房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享受型消费、对收入较低的群体更加显著、且主要体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以上结论在多种检验下保持稳健。本文提示了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以及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的重要意义。
  • 详情 政治激励、资本监管与地方银行信贷投放
    金融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依赖于针对监管者行为的激励设计。在中国,与地方官员类似,监管官员的职位升迁也往往由上级选拔决定,即面临政治激励,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与代表地方银行的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监管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否通过影响其监管行为对城商行的信贷投放产生影响。实证分析发现:首先,在资本、资产质量、流动性等监管指标中,资本监管绩效显著影响银监局局长的升迁;其次,银监局局长在政治激励下的监管行为,促使城商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抑制了其信贷投放;最后,地方政府信贷干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以及资本市场融资程度等外部环境的不同,也使得银监局局长的监管产生差异化效应。
  • 详情 价值理论、价值投资与市场稳定
    流动性问题、股市巨幅震荡、股灾及经济的周期性衰退令各国监管层和投资者头疼已久,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本文摒弃造成上述问题的新古典主义均衡价格理论,采用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基于公理的价值理论。以本文理论为指导的价值投资能够取得 Fama-French 三因子模型完全无法解释的巨额超额回报,从经验上支持了本文的理论。以本文理论为指导,将从根本上避免股市的暴涨暴跌,使经济持续稳健地高速发展成为可能。
  • 详情 互联网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
    近年来,互联网消费信贷迅速增长,其模式与客群显著区别于传统信用卡,值得探究。本研究选取某代表性平台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其业务团队曾于2017年6月展开内部测试,对同期满足信贷准入的用户随机分为准入组(实验组)和非准入组(对照组),以检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现实影响。利用这一套独特的微观用户随机实验数据,本文对比准入组与对照组的约10万用户在实验前后的消费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在实验期间,互联网消费信贷显著增加了消费,月均消费增加幅度在73-92元之间;第二,互联网消费信贷同时增加了线上与线下消费,未发现对传统信用卡的挤出效应;第三,其主要作用渠道是缓解流动性约束,消费促进作用对于流动性约束较强的用户更为显著。本文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既提示了普惠型消费信贷对提振消费的意义,也为指引互联网消费信贷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 详情 住房与创业: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证据
    过去十多年,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中国城镇家庭住房财富快速上升。而创业对推动创新、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 2015 年和 2017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的影响。本文发现,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财富增加 10%,家庭新增创业的概率上升 5.7%。本文还发现,住房财富显著扩大了创业家庭的经营规模,提高了创业家庭的经营绩效,并且显著增加了雇佣劳动数量,降低了家庭成员在创业项目上的劳动供给。同时,住房财富降低了家庭创业失败的概率,提高了家庭未来创业的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住房财富在三四五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促进家庭创业作用更显著;住房财富对户主未接受高等教育、身体健康的家庭创业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住房财富不仅对促进家庭新增创业有积极作用,还促进了家庭新增主动创业。住房财富对中年家庭的创业决策有积极影响,但是并没有显著促进年轻家庭和老年家庭创业。本文研究了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住房财富增加所带来的信贷效应和财富效应,通过提高工商业信贷可得性和缓解家庭面临的流动性约束进而促进家庭创业。本文的结论表明,住房财富是促进家庭从事创业活动的助推器,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重视住房对家庭创业行为的潜在影响。
  • 详情 来自金融、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防范手段——基于风险传染理论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多案例研究
    经济下行期,风险传染效应对经济冲击的催化作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现有研究忽略了从银行、担保等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少有对此防范机制与政策建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基于 10 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组织的不同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稳定性,从风险传染理论探究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会通过银行抽断贷或拒绝放款、担保机构拒偿或追诉从银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传染,途径银行、担保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可能被加剧、加速,有效应对手段包括寻找内生风险分担方和及时处置不良的行为风险抑制策略,和平衡谈判地位和收益风险配置、构建经营大数据预警机制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本研究丰富了风险传染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引出了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风险传染研究话题,对融资担保业金融创新的实践和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国际原油、国内大宗商品和股市联动的风险传递研究——基于拓展的三维立体时变效应分析
    伴随资本账户开放和 QDII 重启,跨国资产配置强化了国际原油、国内大宗商品和股市收益的联动性。考虑到各市场间的内生性关系,本文在贝叶斯框架下构建了结构式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实证分析 2007 年 7 月至 2020 年 5 月的三市价格收益的立体时变关系。研究发现,QDII 重启后,跨市组合投资使三市统一体系的总体溢出效应受到强化,系统的联动效应增强,而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和股市在体系内的影响地位也有所提升。同时,结果表明,国内两市收益对国际油价上涨的脉冲响应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时变特征,在牛市阶段,两市收益的脉冲响应表现为正效应,而在熊市阶段则体现为增强的负效应。其次,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际原油收益的冲击在不同市场周期均体现为正效应,而对国内股市收益的冲击在不同阶段存在正负转变特征。最后,国内股市上涨对国际原油收益的冲击基本为正效应,但在流动性萎缩阶段,股价上涨在短期对油市资金存在“虹吸效应”会对油价产生负影响;而国内股价上涨对国内大宗商品收益的冲击在不同阶段均为正效应,并且稳健可持续的“慢牛”对国内大宗商品收益的正影响表现更加稳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现阶段增强国内两市抗风险能力和提升在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若干建议。
  • 详情 创业板改革,非理性投资者和磁吸效应
    本文针对股票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成因——非理性投资者的追涨杀跌和过度交易行为。我们使用投资者密度构建了包含异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的均衡价格模型,发现非理性投资者供需密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股票的期望价格变动会出现磁吸效应,非理性投资者供需密度进一步增加时,磁吸效应会减弱。我们使用中国创业板市场股票的分钟级数据实证检验,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事件作为自然实验,发现投资者供需密度的变化可以解释改革前后上涨和下跌磁吸效应变化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补充了流动性需求无法解释的空白。研究还发现信息披露质量更差的股票,其磁吸效应更弱,这和理论模型结果是一致的。
  • 详情 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上升了吗?-基于集成机器学习技术的新证据
    保持金融稳定是目前中央“六个稳定”政策中的重中之重,系统性金融风险关乎经济发展。本文手工整理了 2010 年~2017 年非上市银行数据,利用集成机器学习(Ensemble ML) 技术测算中国 5 家国有商业银行、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 103 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弥补了V-Lab 仅包含部分上市银行的缺陷。发现:总体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各年度平均有 25%以上的急速增长,2016 年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效控制了这一上升趋势,2017 年显著下降 10.3%;SRISK 份额最高的 5 大国有商业银行仅占 54.78%,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份额不断上升、已成为中国系统性风险的潜在累积点;区域性演进上呈现向东南沿海积聚的特点。控制区域性发展的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出现和上升的影响机制:总资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大而不能倒”的观点;杠杆率和期限错配是重要影响因素,银行的杠杆率降低 1%,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概率显著下降 0.2%,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下降 0.84%,上一年度出现风险的银行该年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概率下降 0.5%,支持了“降杠杆”政策,且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降杠杆的效果更显著;提高流动性有利于显著降低系统性风险,但调控效果没有降杠杆强。最后利用国家层面和省际层面累计的系统性风险,发现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的确存在显著影响。
  • 详情 刚性泡沫 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
    随着金融系统风险的不断增大,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应对资产泡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一个具有理性资产泡沫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讨论了金融风险增大情况下,资产泡沫的成因及其宏观效应。我们从理论上证明,资产泡沫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带来的流动性短缺,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摩擦引致的资源错配;另一方面,资产泡沫本身又会加大整个金融系统风险,从而对宏观经济造成威胁。将刚性兑付引入基准模型后,我们发现对高风险金融资产的刚性兑付会导致流动性充裕的投资者过度投机而引起所谓的“刚性泡沫”,泡沫资产的需求和价格与刚性兑付力度呈正向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刚性泡沫”在改善流动性短缺的同时,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出效应。因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救助行为面临取舍,并且最优救助力度随金融系统风险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当金融系统风险足够大时,最优救助力度可能为负,即,最优政策干预应该打压资产泡沫的交易。以上分析表明,在高金融风险与资产泡沫并存的情况下,针对资本市场的救助政策需谨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