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信息

  • 详情 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和公司估值
    盈余和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是投资者最常用的估值基础。然而盈余的可靠性(用盈余管理程度表示)可能会影响其价值相关性,继而可能影响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本文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对这两个估值基础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将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和公司估值这三者联系起来。笔者在Ohlson模型中加入盈余管理虚拟变量观察盈余管理对盈余和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盈余管理虽然不会降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账面价值在估值中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研究了基于盈余信息的市盈率模型(P/E)和基于账面价值信息的市净率模型(P/B)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估值实务,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不会影响P/E和P/B相对估值模型的准确度,但在我国P/B模型的表现要优于P/E模型。
  • 详情 信息竞争性披露、投资者注意力与信息传播效率
    最近的研究表明,信息的集中披露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导致市场面对大量信息不能 及时作出充分反应。本文借鉴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力分配领域的研究,将企业的盈余公告信息 进一步分成市场层面、板块层面和公司层面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我国投资者的注意力在这三者之 间分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提出了“投资者注意力分类聚焦假说”,即信息竞争性披露的 增加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市场和板块层面的信息处理,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层面信息的处理 能力。当市场和板块层面的信息在市场定价中起主导作用时,信息竞争性披露的增加将提高投 资者市场反应。我们的结果显示,多信息日投资者对于未预期盈余的及时市场反应显著强于少 信息日;从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程度方面看,在多信息日公告盈余信息的企业,盈余公告后的漂 移程度显著低于在少信息日公告的企业。我们研究的引申意义在于,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提 高股价对公司层面的信息反应是优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效率不可忽视的因素。
  • 详情 信息竞争性披露、投资者注意力与信息传播效率
    最近的研究表明,信息的集中披露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导致市场面对大量信息不能 及时作出充分反应。本文借鉴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力分配领域的研究,将企业的盈余公告信息 进一步分成市场层面、板块层面和公司层面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我国投资者的注意力在这三者之 间分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提出了“投资者注意力分类聚焦假说”,即信息竞争性披露的 增加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市场和板块层面的信息处理,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层面信息的处理 能力。当市场和板块层面的信息在市场定价中起主导作用时,信息竞争性披露的增加将提高投 资者市场反应。我们的结果显示,多信息日投资者对于未预期盈余的及时市场反应显著强于少 信息日;从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程度方面看,在多信息日公告盈余信息的企业,盈余公告后的漂 移程度显著低于在少信息日公告的企业。我们研究的引申意义在于,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提 高股价对公司层面的信息反应是优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效率不可忽视的因素。
  • 详情 信息与价值发现过程——基于散户微结构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面板数据检验了散户交易者在盈余公告期间的微结构交易行为,发现散户交易行为具有投机交易、注意力集中等偏离基本面的交易特征。最后,本文构造包含散户交易因子的超额收益4因子模型,发现流通市值较小的公司股票超额收益受到散户交易显著影响,从而为“散户交易引发估值忧虑”的观点提供了经验数据的支持。
  • 详情 我国股市盈余公告的“周历效应”与“集中公告效应”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有限注意”观点,本文检验了我国股市盈余公告后投资者对于不同公布时机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发现我国盈余公告存在显著的“周历效应”和“集中公告效应”。同时,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盈余信息披露时机时,倾向于在周六公布坏消息以减少投资者的关注程度。
  • 详情 会计盈余质量、新股定价与长期绩效--来自中国发行制度改革后IPO市场的证据
    以往的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对盈余错误定价以及长期绩效下降。本文以发行制度改革后2002-2005年IPO公司为样本,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衡量盈余质量,得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没有证据表明IPO公司总体上有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规模较小、成长性较高并处于非保护性行业的企业盈余信息质量较差;对这些公司,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基于盈余质量因素显著调低对公司盈余的估价,使得发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受盈余管理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股发行后两年的长期绩效的下滑并不能归因于对发行前较差盈余质量的错误定价。
  • 详情 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与股利决策研究
    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市场环境使得股利和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关系与国外明显不同。公司的股利分配不只和控股股东有关,更重要是和整个控制权结构有关。不同控制权结构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是不同的,同时其股利支付的稳定性也有差异。实证研究还发现不同控制权结构公司的股利变化和未来盈余信息的关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