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 详情 流动性、合理流动性水平与宏观管理的现实情境
    在宏观调控层面判断流动性是否合理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流动性是否能保证通货膨胀维系在合理水平(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际通胀率以及可容忍的通胀率可能都存在差异。流动性的波动较大,甚至受心理预期、投机等多种因素影响,往往难以预测。中国逐步“试错”的渐进性宏观调控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科学性和中国式哲学的逻辑性,甚至在传统货币政策理论方面,也有创新性的贡献。
  • 详情 后金融危机之滞涨探究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为扩大需求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此带来的负面问题则日益显现,即后金融危机,保证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放缓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内容提要 东欧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普遍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但是,外资银行发挥积极作用亦取决于一定条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规模及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和引资方式。本文在综述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7个命题,并用中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绩效影响研究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绩效影响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增加对东道国银行绩效的提升是否产生了预期的促进效应,这种效应的发生又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50个发展中国家1995~2006年654家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增加有利于东道国银行绩效的提升;不同东道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等特定市场环境存在差异对绩效提升作用的发挥有显著影响。
  • 详情 激励与抽租的权衡:中国金融发展的新规制经济学分析
    金融在中国是一个垄断行业,并没有发挥好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深化市场改革讲,应该放松金融管制和行业垄断,但是从国有企业的生存,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稳定的角度讲,国家又不能立刻放松管制和垄断。本文运用规制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并构建模型,认为中国金融的发展实际上是政府在对即得利益集团激励与抽租的权衡取舍。
  • 详情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减贫效应分析
    文章系统回顾了小额信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我国有关统计数 据,采用回归模型和协整分析方法,重点就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减贫效应进行了 深入研究。文章认为,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有助降低农村贫困程度。在此基础 上,文章联系我国小额信贷业务开展实际,就相关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 详情 论主权财富基金的理论逻辑
    主权财富基金是国际金融市场一类崭新的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全球的主权财富基金的现有规模大概在3万亿美元左右。其规模还将继续不断增长。从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原因看,首先,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是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根本原因;其次,能源价格上涨是导致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最后,经济全球化为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根据“国家经济人模型”,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和高增长阶段,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国家逐步将盈余财富用于投资。然而,随着生产要素的消耗,国家积累的财富逐步达到顶峰。当国家经济进入富裕导向阶段或稳定低增长阶段时,国家需要消费积累的财富,投资也倾向于无风险资产。目前看,各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有五方面目标:(1)跨期平滑国家收入;(2)协助中央银行分流外汇储备;(3)跨代平滑国家财富;(4)预防国家社会经济危机;(5)支持国家发展战略。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股票市场经济晴雨表作用的实证分析
    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应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但我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增长态势之间的关系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我国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吗?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股票市场起不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用;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市场呈现出经济晴雨表作用。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善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发挥经济晴雨表作用的重要条件;同时,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助于缓解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严重不平衡的矛盾。
  • 详情 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及其在西藏的实践评析
    作为适应农村经济产生并适宜发展的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 济发展的一种有效金融创新,为西藏的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途径和经验。本文以长期演化且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可的小额信贷的典型机制和相应理论为规范,以实际调查数据资料为佐证,力图规范分析和经验实证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和西藏扶贫基金会在西藏农牧区开展小额信贷近 10 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在覆盖率和扶贫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由于机构自身的性质和西藏农牧区经济的显著差异性,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和西藏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存在着定位模糊、激励不足和推广困难等问题。据此,本文建议应明确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的商业化定位,鼓励邮政储蓄银行西藏分行开展小额信贷以促进竞争;同时,借鉴西藏扶贫基金会开展小额信贷的经验和政府的支持,积极培育政策性小额信贷机构。
  • 详情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放大的趋势,给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本文描述了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分析了国际收支持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通过一个分析框架,分析了持续顺差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收支不平衡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