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

  • 详情 中国权证:衍生工具还是普通证券?
    中国权证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交易活跃、成交量最大的权证市场之一。但学术界对我国权证的定价及其属性缺少系统性分析。本文实证研究中国权证的价格和收益行为,旨在以标准的期权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权证定价的规律性以及探究其属性。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禁止卖空,传统期权定价理论赖以生存的证券组合复制仅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认购权证定价,但对认沽权证定价无能为力。这就决定了我国权证尤其认沽权证在理论上无法定价的现状。本文通过分析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所有权证的收益、波动性和定价误差,论证了认购认沽权证具有部分普通股票的性质,例如他们都与股票指数有联动关系,并伴随着低杠杆比率,但是,认沽权证的表现更像是普通股票而非期权类衍生工具。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投资者和衍生产品市场监管者都有借鉴作用。
  • 详情 市场条件与股票之间的投资转移
    本文通过分析股票之间定单流的相互影响,以及前期市场条件对不同股票收益率影响的差异,讨论了中国股票市场上的“安全性转移”(Flight-to-quality)和“流动性转移”(Flight-to-liquidity)行为。实证结论发现:控制了市场共同因素以及股票之间定单流、流动性和收益率的领先滞后关系后,高风险与低风险两类股票之间,一类股票定单流上升时,另一类股票当期收益率显著下降;前期市场收益率下降、市场处于下跌时,高风险股票收益率显著下降,而低风险股票收益率显著上升。中国股票市场内部风险不同的股票之间存在“安全性转移”,而在市场下跌引起的“安全性转移”中,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流动性更好的股票,使得股票流动性对收益率的影响增强,“安全性转移”中伴随着“流动性转移”。
  • 详情 香港股票市场波动率风险溢酬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构造恒生指数看涨期权的动态delta中性组合估计了香港股票市场的波动率风险溢酬,并对其时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香港股票市场上的确存在显著为负的波动率风险溢酬,说明香港市场上的波动率的确是随机的,是市场中存在的另一个风险源。而香港投资者是厌恶波动率风险的,并通过购买股指期权规避这一风险,香港市场上的股指期权并非股票现货的冗余证券。不仅如此,香港股票市场上的波动率风险溢酬还是时变的,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率,股市当前的波动率越大,投资者对未来波动的预期和风险厌恶程度越高,越愿意为规避波动率风险支付更高的风险溢酬。
  • 详情 证券投资基金的新增资金配置决策与收益
    我国基金市场的飞速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股票市场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投资力量,它们的投资决策选择足以对整个股票市场造成轩辕大波,因此对基金的资产配置决策研究有助于了解实务界的证券投资理念和股票市场的变化原因,对配置决策与基金收益的研究更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益的投资参考。本文对资金配置的最基本问题——分散还是集中——展开实证分析,与存量研究不同,本文着眼于基金对新流入资金的配置决策研究,并提出基于基金实际持股组合的能够同时有效处理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五因素风格调整模型,从而进行分散化配置决策与基金边际决策收益的关系研究。面板回归结果发现,基金更倾向于把新流入资金加大原股票组合的持有比例,分散化倾向很低;因为管理能力、隐性成本和股票流动性的限制,分散化和集中化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分散化配置决策在总体上能给基金带来额外收益,但是研究发现分散化的收益影响是凸型的,给基金带来最大收益的分散化范围在41只到63只股票之间。另外,本文的实证检验得到依据风格调整收益的选择基金标准:大家族、小净值、小盘股、高费率、羊群倾向低、交易低密度、持股50只左右。
  • 详情 基于有限注意的排行榜效应研究——来自上海股票市场的证据
    本文通过对股票涨幅排行榜这一独特的注意力吸引事件进行深入考察,利用2006年1月到2009年4月的沪市交易数据,实证发现以财经媒体所披露的前十名涨幅排行榜的公共信息构建股票组合,在次日可以获得比相应对照组合高出0.67个基本点的超额收益,即存在所谓的排行榜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有限注意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证解释,发现以新闻条数所构建的榜内外注意力差异能够有效地解释排行榜效应,实证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注意力驱动的投资者交易行为是排行榜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 详情 风险厌恶、非对称波动与经济周期——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
    在跨期资产定价模型中,风险与股票指数收益尚无定论,近来研究的争论集中于风险厌恶的周期性(顺周期或逆周期)。本文着重研究经济周期对风险厌恶和非对称波动的时变特征的影响,通过引入GARCH-M模型、马尔可夫转制模型和一般均衡资产定价模型,试图建立一个风险厌恶、股票价格非对称波动、经济周期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厌恶是状态独立和顺周期的,同时发现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波动在经济繁荣时期较弱。风险厌恶的顺周期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风险水平下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繁荣时期股票市场非对称波动的弱化。
  • 详情 混合撤单模式在开放式集合竞价中的作用:理论与实证
    本文采用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智猪博弈和猎鹿博弈模型,并借鉴廉价对话博弈的思想,分析了封闭式集合竞价与采用不同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的均衡结果。进一步,根据模型得到的理论预示,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实施开放式集合竞价机制后开盘交易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开盘前阶段的价格发现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是可撤销订单的开放式集合竞价,还是完全不可撤销订单的开放式集合竞价,单一撤单模式都会影响即时行情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进而导致其均衡结果与封闭式集合竞价的结果类似。反之,如果采用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出现帕累托均衡结果的可能性,增加集合竞价的成交量,并最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 详情 如何早期实时识别资产价格泡沫? —一种简单易行的创新方法
    资产价格泡沫是目前各国央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经济学界至今尚不能提供一种实时可信地识别泡沫的方法。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剧烈动荡,泡沫越来越成为引起全社会焦虑的主要问题之一。然而对于中国现阶段是否存在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这一问题却众说纷纭。如果不能早期实时地识别泡沫,央行在制定应对泡沫的政策方面就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与西方各种泡沫理论和方法不同,本文提出了明确的现实性的泡沫定义,通过对资产的不同类型需求的分析,论述了泡沫现象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早期的、没有虚假信号和漏测误差的实时识别泡沫的方法,并且用经验研究对该方法进行了初步的验证。
  • 详情 多元化、政府控制与经理人变更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治理特征使得经理人的选择对有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至关重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管理者并在必要的时候对其进行变更是股东保障自身利益,规制经理人行为的重要手段。多元化企业的经理人选择行为较单一化企业更加复杂,本文考察了多元化对经理人变更的影响,并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出发,考察政府控制对上市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多元化和政府控制因素均对经理人变更及变更后的绩效有显著影响。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IPO折价实证研究
    IPO折价存在于世界各国的 IPO市场。有关 IPO 折价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包括折价存在性、差异性、折价的影响因素、折价形成的原因与预测等。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使 IPO上市股票的折价不但符合 IPO的普遍规律,而且具有很多独特的规律。本文结合有关折价原因的几种理论与假说(包括信息不对称、股权分配、投资者非理性等),对中国股市 IPO 折价的存在性,不同市场、股票类型折价的差异性,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创造性地对承销商声誉的衡量、股市上升期与下降期的折价表现、同一企业 AB 股发行顺序对折价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 IPO折价的存在性、股票市场的差异性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探索了股票一、二级市场的有机结合路径。对规范和完善 IPO市场定价机制,帮助监管者制定规则,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