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

  • 详情 次级债危机影响中国股市?——基于中美股市的联动性分析
    采用时变条件t-copula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与美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进行了研究。为了捕获我国股票市场与美国股票市场之间时变及非线性相依关系,边缘分布采用了GARCH(1,1)-t模型,联合分布则通过时变t-copula获得,并基于Patton(2006b)和Bartram, Taylor & Wang (2007)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时变相依参数演化方程。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我国股票市场与美国股票市场的联动性总体上较弱,且随时间发生较大改变;次级债危机爆发后中美股市之间的相依性的变化表明次级债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 详情 开放式基金持股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结合统计分析和经济计量分析,对开放式基金持股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基金持有股票比例增加,会导致股票价格明显提高;开放式基金持股比例下降,股票价格明显下降,这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了参考建议。研究还表明,股票市场短期价格变化决定于市场供需关系,这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提供了事实基础。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溢价实证研究——来自沪深两市2002-2005的经验数据
    在界定公司治理溢价概念基础上,利用Fama-French三因子定价模型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公司治理溢价。依据利用32个反映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的指数构建公司治理组合,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规模效应。在考虑市场溢价因子和规模因子的情况下,买入公司治理好的组合股票,卖出公司治理差的组合股票,可以获得8.4%的超额回报。另外,研究发现截距项随着组合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也呈现出增大的趋势。最后从公司治理价值相关性的视角解释了治理溢价的存在。
  • 详情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择股择时能力的分析
    本文采用在T-M模型中加入一个区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虚拟变量, 并比较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择股择时能力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变化.以我国市场上18支开放式基金为样本,时间跨度在2002年至2007年间的周数据为研究对像,验证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增强从而导至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择股择时能力下降。
  • 详情 跳跃GARCH模型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合理准确地描述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一直是金融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次将跳跃过程引入到GARCH模型中对上证A股市场收益的跳跃性进行了考察,通过样本内和样本外的蒙特卡洛模拟预测对不同跳跃GARCH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收益存在明显的跳跃性,跳跃模型比t分布模型有着更好的预测效果,非对称、非线性的GARCH模型更适合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的波动进行估计。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停牌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本文使用深圳A股市场2006年的停复牌和交易数据,构造了“停牌日”样本和与之对应的“非停牌日”样本,并通过计算“异常观察值”对停牌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了控制部分其它因素的影响,本文还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停牌制度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例行停牌还是警示性停牌,停牌股票在复牌时刻的交易量都显著低于非停牌日的平均交易量,其价格变化率大于非停牌日的平均价格变化率;在复牌后的一小时内,其交易量和波动性都显著大于非停牌日的平均水平。总体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目前采用的停牌是缺乏效率的,停牌制度的实施并没有实现监管层提高市场效率的既定目标。
  • 详情 股票市场收益超联动效应研究综述: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
    所谓超联动(excess comovement)是指不同资产价格或回报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超出了基本面经济因素所能解释的范围,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成分。超联动效应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由于其对于投资决策和金融监管的重要意义,故一直以来为西方金融学者所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却进展缓慢,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因此,本文欲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从内涵、机理成因、测量方法、实证研究等角度,对当前西方股票市场回报超联动研究成果做一个综述性研究;同时对超联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及其对国内学者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希望借此能推动该领域研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
  • 详情 透明度变化对股票市场投资者委托单提交行为和交易成本影响研究
    基于2003年12月8日沪深交易所交易前市场透明度改革背景,本文利用一家营业部的投资者报价和交易数据,研究同一个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在透明度改革前后委托单提交激进程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其完成交易的成本的影响。我们发现透明度改革前后,机构投资者的委托单提交激进程度都显著大于散户投资者的委托单提交激进程度。透明度增加以后,机构投资者的委托单激进程度显著减少,而散户投资者的委托单提交激进程度增加。我们同时发现,透明度增加以后,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拆委托单,增加交易次数,导致完成交易的时间增加,但是价格影响力基本没有变化。而散户投资者的成交时间和价格影响力有显著改善。
  • 详情 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调整的极值VaR和ES研究
    通过构造新的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结合极值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股票市场经流动性调整的风险价值及其预期不足。实证结果显示:流动性和价格风险价值对置信水平的敏感度存在一定差异,而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的预期不足对置信水平的敏感度相差不大;在极端程度最大的市场条件下,沪市潜在的经流动性调整后的风险价值大于深市,而在其他市场条件下都要小于深市;价格风险的差异导致沪市流动绝对量水平比深市好,而相对量水平却比深市差;两市流动性风险价值比例对置信水平的变化较为敏感,流动性预期不足的比例对置信水平却缺乏弹性。
  • 详情 不可撤单模式开放式集合竞价研究:理论与实证
    在理性预期框架下,本文研究了虚拟成交价、虚拟匹配量和未匹配量在不可撤单模式开放式集合竞价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了开放式集合竞价与封闭式集合竞价在私人信息揭示、市场深度、价格波动性方面的差异,并对中国股票市场采用开放式集合竞价机制确定开盘价格前后的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与封闭式集合竞价相比,开放式集合竞价对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更大,并且具有更好的市场深度和更低的价格波动率,但两种机制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知情交易者比例的增加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