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 详情 关于组合理论的非科学本质
    本文概述笔者在投资者行为和股票价格行为的研究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对与组合理论紧密相关的4个关键问题:如何计算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与股票实际实现的收益率的关系、股票预期收益率的方差能否准确地度量股票的风险、均值/方差原则能否科学地描述和度量股票实际实现的收益率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结论表明:均值—方差原则无法科学地描述和度量股票实际实现的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投资者如果按照均值—方差原则构造和挑选最优股票组合,结果只能是被误导。
  • 详情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经济理论分析然后利用1996年1月到2010年4月的数据,运用MSIH(2) -VAR(4)模型和基于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发现利用非线性模型是合理的,在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工具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效果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表现不同,并且对于上证A股和深证A股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货币供应量,在股市低迷期,它的变化会立即正向影响到股票价格,但在股市膨胀期,则滞后1个月后才会正向影响股票价格;对于银行信贷,在股市低迷期,它的提高会降低股票价格,而在股市膨胀期,它的提高才会提高股票价格;对于利率,在两个区制下,它的提高都会使股价下跌,并且在滞后1个月才会表现出来,但是相比较而言,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股市膨胀期下效果更明显。
  • 详情 基于Copula-EVT模型的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调整的VaR和ES研究
    结合相依结构函数Copula和极值理论EVT,构建了我国股票市场经流动性调整的La-Copula-EVT风险价值模型,并用沪深收益序列的分笔高频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沪深股市收益序列的上尾和下尾都存在较高相关性,后验测试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能够对实际损失进行很好的拟合;然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沪深股市的风险价值和预期不足在不同置信区间的敏感度差异,确定了适合La-Copula-EVT模型的最优置信度区间。
  • 详情 基于EVT-Copula-CoVaR模型的股票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充分表明,缺乏对市场极端条件下风险溢出效应的考量,可能会导致各金融市场风险水平被严重低估。EVT-Copula模型能够有效地拟合极端市场条件下金融市场间的相关结构,CoVaR模型将风险溢出效应纳入VaR框架内,测度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发生风险事件时,对其它金融体系风险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大小。本文融合两个模型的分析特点,构建EVT-Copula-CoVaR模型,研究美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美国股票市场对英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及中国股票市场均存在很强的风险正溢出效应,以%CoVaR表示的平均风险溢出强度为56%,对我国上证指数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弱,但也高达33%。模型诊断和后验测试表明,该模型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进行衡量,有利于金融监管当局及时跟踪系统性风险的变化。
  • 详情 上交所限价制度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的15只个股的日间数据为例,利用事件研究法和CCTR模型与GARCH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日收益和价格限制的关系。两种方法的结论一致,发现上交所的限价制度基本上是有效的,不存在价格发现延迟。
  • 详情 汇率升值预期与国内资产市场均衡
    本文研究汇率体制转型过程中的资本市场均衡决定,并给出比较静态性质。我们发现,本币升值预期对资产市场的影响不会超过预期货币升值幅度,本币升值速度的提高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不敏感。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升值预期只会使资产的市盈率一次性上涨,资产升值之后将开始逐步下降,并在升值预期结束时回到长期均衡水平。汇率升值过程的不确定性会增加热钱投机的风险,进而降低资本市场的膨胀程度。提高升值速度未必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当存在资本流入障碍时,更多热钱流入的条件是资本流动速度对利差的凸性。本文预言的资产价格运动趋势和中国股票市场的表现一致。
  • 详情 公司治理是制度环境的替代还是结果?——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
    公司治理和制度环境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考察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与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替代假说”(公司治理能够在制度环境较弱的情况下发挥替代作用,即制度环境弱,公司治理强)和“结果假说”(公司治理是对制度环境要求的响应,即制度环境强,公司治理强)进行检验。以中国上市公司2001-2006年间的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为研究切入点,根据证监会的相关政策本文将样本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比较了公司治理在三个时期制约控股股东资金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转型经济的中国股票市场,公司治理只是对制度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而没有替代作用。这一经验证据突出了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作用、加强制度环境建设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性。
  • 详情 自组织临界性与对数周期幂律----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沿袭金融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选取上证指数从1990年12月19日至2010年3月22日的日收盘价和日收益率作为样本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自组织临界性和对数周期幂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将整个样本期分为14个阶段,包括7个市场上升期和7个市场下跌期,分别在这14个时期对上证指数日收盘价进行LPPL拟合。泡沫、反转泡沫、反泡沫分别被探测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价格演化特性——反转反泡沫。其次,考察粗粒持续损失,将崩盘定义为最大的四个粗粒持续损失。关于粗粒持续损失提出了三个假设,并运用样本数据对这三个假设进行了检验。
  • 详情 基于价格粘性对流动性过剩的内生化解释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性的普遍存在。本文利用费雪方程和凯恩斯总需求函数,基于价格粘性对货币扩张可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的机理进行了模型推理,从而对流动性过剩的内生过程给出了解释。这一分析表明:政府对政策效果的错觉可导致持续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流动性问题的症结是货币滞存,金融系统的交易费用造成的货币滞存将形成价格的自动稳定器,银行的存贷差和股票市场的黑洞将形成流动性积聚的“蓄水池”,管制中的经济更加容易出现流动性积聚现象,在外在冲击的作用下形成通货膨胀。
  • 详情 信息不对称下金融结构演进模型
    金融结构的演进及均衡结果的实现是重要的。基于经济中各行为主体的选择模式,本文通过设定交易条件构建了金融结构演进的理论模型;推导出金融结构演进的均衡结果:高效率的均衡体现在银行的信息优势和股票市场的分散风险机制上;低效率均衡是现实状态。进一步给出了金融结构演进的重要命题:金融结构的演进可以被外来冲击所改变,然而内生决定其演进结果的仍然是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偏好。最后结合理论模型针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分析,提出信息搜集成本过高、法制不完善是形成我国银行主导金融体系的重要原因,认为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波动仍然大部分的体现在政策冲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