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

  • 详情 利率决定机制探索 -- 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重新解读和修正及对IS-LM模型内在逻辑矛盾的消除
    对利率决定机制的不同看法一直处于货币经济学中许多困惑和争论的中心,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又更是处在中心的中心。本文尝试从流动性偏好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本文揭示了在利率决定中引入流动性偏好分析的必要性,并表明,是融资动机,而不是交易动机,在利率决定中发挥着更为基本的作用。同时本文指出,在凯恩斯的利率理论中利率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一错误是由于融资动机的引入才得以显示出来。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把一般均衡方法和基于融资动机的流动性偏好分析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逻辑统一的、完整的利率决定模型。在新的模型中,利率由闲置货币的供求决定。进一步地,本文还推导出一个反映利率和预期收入间关系的宏观经济模型,以取代存在着内在逻辑矛盾的IS-LM模型。
  • 详情 东道国的FDI融资本地化及其路径依赖分析――来自中国的逻辑证据
    迄今为止,大量关于FDI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FDI与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关系,FDI的技术溢出效应,FDI流向及其风险研究,很少有文献论及到FDI融资本地化问题,以及FDI融资本地化所引起的东道国经济系统,尤其是金融系统的安全隐患。本文依据中国的逻辑证据揭示FDI融资本地化对其路径依赖所导致的我国金融安全风险积聚,并提出处理FDI融资本地化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
  • 详情 认股权证的定价模型以及因素影响
    本文在回顾了运用期权定价理论而得出的认股权证定价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各因素对认股权证的价格的影响。通过对影响认股权证价格因素的分析,更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投资、融资问题。
  • 详情 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来说好比雪中送炭,可是没有良好的运作机制则难以为继。本文建议采用学生贷款指数编制和助学贷款证券化的方式,从信息筛选和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角度,将国家助学贷款――这种长期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同时选择性地降低它的风险性。
  • 详情 防范银行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合中的风险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二者之间的联动性越发增强。商业银行因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银行存贷业务的微薄收益而是越来越倾向于资本市场较高的收益,而在这种联动关系中,明显资本市场作用于货币市场的力度要更重一些,资本市场交易状况正在影响货币市场融资交易利率和成交量。因而银行必须认识到,加深对资本市场的研究进而防范资本市场风险是不可拖沓之事。本文分析列示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经由银行连通方式,而在该过程中银行风险的产生和几点防范举措。
  • 详情 地方债券与地方债务的风险成本替代分析
    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资虽说是无奈之举,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各地政府普遍性地存在融资方式和融资主体的不规范,不仅累计的地方债务日益庞大,而且积聚的风险更难测度和监管,已经成为威胁宏观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隐患。本文尝试从风险成本角度,讨论发行地方债券可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性。
  • 详情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与债券市场建设研究
    通过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方式的分析,提出发行债券将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并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
  • 详情 中国股市已经弱式有效了吗?――一种新方法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统计方法来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沪市和深市都尚未达到弱式有效,尽管它们的有效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我们还发现,A股市场比B股市场有效性相对更高,但没有系统的证据显示沪深股市谁的有效性更高。与大部分研究中国股市有效性的文献不同,我们采用的检验方法适合高频金融数据的特点(如允许任意形式的波动群集的存在),因而结论更有说服力。这些实证结果,对于中国股市中股票收益的预测、资本资产定价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详情 过度自信交易行为对金融资产短期价格变化的影响分析
    本文从交易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分析了不完全理性交易行为对金融资产短期价格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我们认为金融市场上即便信息是对称的,但若存在较大比例的不完全理性的交易者,那么金融资产的短期价格变化过程与交易者完全理性情形下的短期价格行为有显著的差异;存在过度自信交易行为情形下的金融资产的短期价格波动性较大。此外,由于“有限套利”的存在,因不完全理性交易行为引致的短期价格偏差可能得不到迅速的纠正。
  • 详情 有控制权利益的企业融资工具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理论思考
    本文扩展Stein(1992)的模型,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企业对不同融资工具的选择,包括发行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股票三种融资形式。控制权利益的存在使得“好”企业有内在动力发行可转换债券,Stein模型中无成本的分离均衡将不是唯一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而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利益的行为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投机行为,对此有必要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