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

  • 详情 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
    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框架,考虑信息成本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建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价值化、长期化,而且上市公司质量、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数量和中小投资者的学习能力对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均有重要影响。基于实证结论和我国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月度效应分析
    传统的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是随即游走的,但随着行为金融学派的兴起,各种股市异象也相继被发现和解释。而典型地,西方国家的股市通常表现出一月效应、小盘股效应等等。本文也对中国股市的各月度收益率进行了统计性的描述,和尝试性的解释。本文分析发现,中国股市股市的月度效应既有和全球股市相似的地方也独有自己的特点。全球股市的一月效应和十二月效应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在中国股市上。而10月份的马克吐温效应上,中国股市和全球股市又表现出趋同性特征,并且10月份的股市都表现出下跌。除此之外还发现,中国股市的上半年月收益率通常较高,而下半年的月收益率的波动率加大。这可能和中国的农历年以及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表的公布时间有关。
  • 详情 个体投资者股票投资决策中的框架效应
    源于风险决策理论的框架效应研究近年来对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以及行为法律等应用研究领域的影响日渐增大。而股票投资决策又是最典型的风险决策情境,因此有必要对股票投资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模拟股票投资情景的实验方法,探索了我国个体投资者股票投资决策中的框架效应问题。实验1使用类似“亚洲疾病问题”的模拟股票投资情景,采用2(积极和消极风险选择框架)×2(较大和较小股票损失额度)的被试间设计,348位个体投资者完成了实验问卷,结果发现:(1)个体投资者在股票投资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2)股票损失额度对个体投资者在股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框架效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实验2使用目标框架类型的模拟股票投资情景,采用单因素(百分比信息呈现框架和增加额信息呈现框架)的被试间设计,341位个体投资者完成了实验问卷,结果发现,股票信息的呈现框架对个体投资者的股票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 详情 关于投资者行为和股票价格行为
    这篇研究报告概述笔者在投资者行为和股价行为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对传统技术分析的科学内涵和目前技术分析理论科学水准偏低的原因作了简要的说明。论文还对导致有效市场理论与股票市场现实完全不符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此外,论文还对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学的不科学内涵作了简要的评述。
  • 详情 成功可以追随吗?――对个体投资者行为和策略的案例分析
    为了分析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业绩,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文献中很少涉及的一种对象------散户投资者的投资日记.我们选取了某报1999年1月9日至4月30日连载的个体投资者投资手记中的投资方案作为样本,构造了3种追随型投资策略,研究了样本时间段内这些策略的获利可能性.结果发现,盲目追随所得收益基本与大盘走势持平;动量追随所得的收益较盲目追随高;谨慎追随则有更高的超过大盘走势的正的累计收益率,但是仍不及原投资策略的累计收益。然后,我们对这3种追随策略和原投资策略的周收益率进行了符号检验和正态记分检验,得出在样本时间段内各种策略在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战胜市场的结论。最后我们探讨了我们的研究对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意义和本文研究方法改进的思路与扩展的方向.
  • 详情 行为金融理论初探
    本文基于现有理论成果,尝试性的给出了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而且,探讨了人类行为的模式,并从出发点和归宿对行为金融学进行了分类。为了更好的凸现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视角,文章着重介绍了正常行为分析和噪声行为分析。
  • 详情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投资策略研究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独特的制度背景,加之发展历程较短,个体证券投资者的行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非理性,投资者采取何种投资策略对于其能否克服行为的非理性带来的风险并进而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来获取收益至关重要。本文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深入考察了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行为的主要特点,从市场制度、社会文化、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等角度分析其行为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处置效应、政策依赖、过度自信和羊群行为等提出个体证券投资者应该采取的有效投资策略。
  • 详情 市场是有效的吗?――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立与发展
    有效市场假说(EMH)一直是标准金融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兴起的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也正是通过质疑这一假说,提出替代性解释而发展起来的。依照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思想,本文首先回顾论述了行为金融学通过经验研究而发现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蓓的“异象”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建构模式,然后回顾了标准金融学对“异象”的实证研究和解释,分析了“异象”的实质根源。本文认为,使有效市场不能得到实现的套利限制更多的是来源于信息,制度等外部约束,实证研究很难说明投资者的特殊心理因素是有效市场的障碍,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但是,在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间不断的挑战――应战过程,金融理论将得到不断的发展,更加具有预测力和解释力。
  • 详情 行为理性与贝叶斯理性偏误在中国的实验研究(定稿)
    内容摘要:行为理性及其偏误是行为金融学和试验经济学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研究行为理性的传统经济实验方法是随机调查法。对不同的人群样本,我们运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了行为理性偏误,并估计出了反映理性偏误程度的指标――理性偏误系数,以及反映其波动性的理性偏误波动性系数,指出完全理性不是普遍现象,理性偏误才是普遍现象。最后分析了影响理性偏误的多种因素。
  • 详情 投资者总是风险厌恶吗?: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金融经济学研究中一般假设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而行为金融学中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收益状态时是风险厌恶,而在损失状态时是风险偏好的。本文通过分析期望理论下投资者的行为逻辑和市场交易特征,对中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投资者在不同的收益或亏损状态下对风险的偏好确实是不同的,支持了期望理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