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

  • 详情 我国货币供应量 M2 的回归模型与预测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工具重要的中介变量,央行通过操作各种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 响到产出、物价和就业等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通过正确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来预判货币供应量 走势, 对于正确判断宏观经济运行形势、 理解货币政策的变化及预判金融市场走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货币供应量(M2)多变量回归模型, 对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因素进行 分解,从而揭示众多宏观经济变量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程度的大小。通过运用2005-2009年的历史数据, 本文最终建立了一个用以衡量和预测M2的多变量回归模型, 模型反映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依次为人 民币贷款规模、外汇储备、财政存款。通过运用该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对未来货币供应 量的预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并且预测结果较为可靠。本文验证了实际中大多数分析通过观察和预测信 贷投放来大致估计M2变化的方法, 也说明目前央行通过信贷控制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是基本有效和 可行的。
  • 详情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经济理论分析然后利用1996年1月到2010年4月的数据,运用MSIH(2) -VAR(4)模型和基于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发现利用非线性模型是合理的,在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工具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效果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表现不同,并且对于上证A股和深证A股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货币供应量,在股市低迷期,它的变化会立即正向影响到股票价格,但在股市膨胀期,则滞后1个月后才会正向影响股票价格;对于银行信贷,在股市低迷期,它的提高会降低股票价格,而在股市膨胀期,它的提高才会提高股票价格;对于利率,在两个区制下,它的提高都会使股价下跌,并且在滞后1个月才会表现出来,但是相比较而言,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股市膨胀期下效果更明显。
  • 详情 弗里德曼规则、托宾效应与经济增长
    什么全球没有一个中央银行执行弗里德曼规则?在新古典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内,建立一个带资本累积的世代交叠模型分析发现,托宾效应具有可行性,弗里德曼规则反而是次优的。其次,使用McCallum规则和扩展的Taylor规则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仍然是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扩张来促进真实和名义GDP的增长及应对外来冲击的压力。
  • 详情 投资者异质性、股市泡沫与货币政策效应
    本文构建了基于投资者异质性假定的股市价格模型,将投资者区分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并根据这两类投资者的相对势力变化来界定股市泡沫的“生长”与“破灭”。基于此模型,本文根据我国1998年至2009年的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股市投资者异质性的演化特征,据此判断我国股市泡沫的“生长”与“破灭”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还检验了股市泡沫对投资者异质性变化的动态影响。进而,本文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因素纳入实证框架,通过研究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投资者的异质性特征变化的影响,来考察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股市泡沫演变的效应。研究发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利率等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对于控制股市泡沫的“生长”,最为有效且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是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速,而且愈早干预,效果愈显著。而利率工具对我国股市泡沫的干预基本无效。
  • 详情 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与“价格之迷”——来自中国1997—2008年的经验证据
    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简化的理论模型来说明货币政策传导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从而探讨了“价格之谜”产生的可能性,进而运用VAR模型分析了我国1997-2008年货币政策变化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对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传导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基本上能够得到实现,其中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利率政策的长期累积效应最强,而汇率政策的短期效应较为明显;同时,利率政策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价格之谜”现象,持续期大约在半年左右。为此,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框架体系,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最大限度地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详情 动态通胀目标、外生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
    本文建立了一个在货币政策中包含动态通胀目标的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反事实仿真方法研究了消费需求冲击、生产率冲击、货币供给冲击、通胀目标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DSGE模型对于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实证支持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不可观察的动态内生通胀目标的假设,该目标对生产率冲击做出正向响应、对消费需求冲击做出负向响应,而且这种响应机制能够起到稳定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它对产出和就业的稳定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非常短暂,但生产率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持久性;消费需求冲击对消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对其它变量的影响相对较为短暂。
  • 详情 货币政策能盯住资产价格吗——来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证据
    本文基于BEKK模型和GARCH均值方程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价格、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波动相关性以及它们的各种波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的波动以及房价与货币供应量的联动对GDP 增长速度有显著影响,会导致GDP增长率的下降;但房价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波动没有显著影响,而且货币供应量与房价的联动变化非常剧烈,房价与经济增长的联动对经济增长的波动影响也不显著。这说明应该控制房价波动,但是目前中央银行没有必要动用货币政策去直接干预房地产价格。
  • 详情 我国长期货币中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1979年至2007年的经济数据,主要运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中国长期货币中性进行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发现:(1)货币供应量变动是名义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却不是真实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所以货币供应的变动仅仅影响名义产出,并不影响真实产出;(2)货币变动是物价变动的Granger原因。随后进行的回归分析货币供应变动仅仅影响名义产出物价水平;即在样本期间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货币长期中性在我国成立。因此,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缓解目前的经济困境,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内不可避免的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 详情 我国股市存在流动性效应吗?——基于宏观层面长、短期流动性影响的考察
    由于货币供应量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宏观层面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本文从长期与短期角度,分别选取1990-2007年、1996年1月-2008年6月、2001年7月-2005年4月以及2005年4月~2008年6月四个时间段重点考察,实证结果发现,我国股市存在长期流动性效应,股价与货币供应量变动有正的相关关系。短期流动性效应受制度性因素等影响表现比较复杂。本文进一步选择可反映流动性的外汇储备、储蓄存款和存款准备金率指标与我国股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看,我国股市受这些变量影响,存在流动性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 详情 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
    本文总结了1998年至2002年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通过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中国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呈现一定的内生性。建立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校正模型,发现长期内产出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而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和长期对物价水平都有影响。本研究还讨论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利率政策的作用和外汇对冲操作问题,提出应增加央行国债持有量,解决因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对冲操作工具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