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

  • 详情 货币供给冲击、汇率变动与工农产品相对价格(博士生论坛征文)
    基于VAR模型我们分析了货币供给冲击与汇率变动对我国工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冲击会造成一定时期内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相对价格的调整,所得结果支持货币冲击下农产品价格超调(overshooting)。另外,研究还显示,开放经济体系下货币供给变量与汇率变量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且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国内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人民币汇率上升在前期不利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但后期却是有利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相对价格的。方差分解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冲击大约解释了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相对价格变动的16%左右,而汇率冲击大约解释了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相对价格变动的28%左右,汇率的影响比较重要。
  • 详情 中国货币供给的结构分析:1999--2009年
    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明显不同的是,目前全球经济似乎已较快地摆脱了持续低迷的威胁。与此同时,流动性的大量注入和经济的较快反弹反而增加了各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心。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深入分析M2较快增长的具体成因及其M2调控目标的可实现性等问题是摆在宏观决策者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结合经典的货币银行学理论,试图通过对历史经验数据的洞察,从内部结构层面对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特别是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进行剖析。
  • 详情 我国货币供应量 M2 的回归模型与预测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工具重要的中介变量,央行通过操作各种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 响到产出、物价和就业等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通过正确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来预判货币供应量 走势, 对于正确判断宏观经济运行形势、 理解货币政策的变化及预判金融市场走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货币供应量(M2)多变量回归模型, 对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因素进行 分解,从而揭示众多宏观经济变量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程度的大小。通过运用2005-2009年的历史数据, 本文最终建立了一个用以衡量和预测M2的多变量回归模型, 模型反映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依次为人 民币贷款规模、外汇储备、财政存款。通过运用该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对未来货币供应 量的预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并且预测结果较为可靠。本文验证了实际中大多数分析通过观察和预测信 贷投放来大致估计M2变化的方法, 也说明目前央行通过信贷控制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是基本有效和 可行的。
  • 详情 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的内生逻辑
    通货膨胀压力是我国面临的现实,本文首先从货币持续扩张的政府行为逻辑入手,分析政府持续扩大货币供给的内在原因,进一步分析流动性滞存的“自动稳定器”和“蓄水池”,同时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原因,最终给出货币扩张到通货膨胀的内在机理。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当务之急是放松投资限制,刺激产出,而为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投资,则需要提高利率水平,避免过快的货币扩张速度,长期上,健全信用评估体系是解决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手段。
  • 详情 货币状况指数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吗?
    本文根据1996-2009年宏观经济季度数据,运用基于VAR的广义脉冲反应函数方法构建了我国货币状况指数,并考察其是否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研究表明:(1)货币状况指数对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影响货币政策立场松紧的主要因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指示器,以增强货币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在货币供给量渠道之外,还应重视利率和汇率传导渠道的影响;(2)货币状况指数能够提供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未来变化的动态信息,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先行信息指标,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
  • 详情 动态通胀目标、外生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
    本文建立了一个在货币政策中包含动态通胀目标的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反事实仿真方法研究了消费需求冲击、生产率冲击、货币供给冲击、通胀目标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DSGE模型对于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实证支持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不可观察的动态内生通胀目标的假设,该目标对生产率冲击做出正向响应、对消费需求冲击做出负向响应,而且这种响应机制能够起到稳定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它对产出和就业的稳定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非常短暂,但生产率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持久性;消费需求冲击对消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对其它变量的影响相对较为短暂。
  • 详情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文献综述
    本文从传统的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入手,对有关国际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货币的交易成本、产品的需求弹性、预期利润、讨价还价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是国际贸易中企业计价货币选择的微观影响因素;而通货膨胀高低、货币供给波动大小和汇率波动程度是宏观影响因素。在微观企业计价货币选择的决策中融入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以及微观企业时间序列数据的挖掘是未来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的研究方向。
  • 详情 非对称两国模型下的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
    本文在随机一般均衡的非对称两国模型框架下探讨了在外部冲击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外国投资者的资产调整所诱发的资本流动对欠发达国家名义汇率波动的影响。在浮动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投资者的资产调整存在时滞等假设与以上设定的前提下,本文发现:在欠发达国家国内产出波动(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大的情况下,当其放开资本流动限制和汇率浮动后,其货币将出现过度贬值。欠发达国家相对较高的产出波动是导致资本流动及汇率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产率冲击相比货币供给冲击能引发汇率出现更大和更持久的波动。此外,外国居民越注重于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越将加深两国汇率波动幅度,尤其当本国出现意外生产率冲击时,其波动幅度会更大。
  • 详情 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特定经济结构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针对我国汇率和利率制度的特殊安排,本文首先建立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以体现 我国特定的经济结构。我们证明,在外生变量的约束下,我国存在一个产出、价格、货币供给、 出口和进口相互作用的一般均衡系统。然后本文以理论模型作为指导,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模型以估计系统的动态调节特征。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 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结论是:升值对国际贸易的作用过程呈现“J 曲线”效应;升值减少了内生 货币发行并确有助于抑制价格水平;升值在短期内降低了总产出,但长期内则稍有助于产出增 长;升值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本文还阐述了升值动态作用的经济学机理,并据此提出 了政策建议。
  • 详情 汇率升值、紧缩性政策与经济波动——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覆辙吗?
    本文以日元升值过程中的“双盯住政策”(盯住外汇市场和盯住实际汇率)为基 础,研究汇率升一值压力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操作方式。经验结果表明:短期内,提高利率紧缩 经济不仅可以实现被动式升值,而且能有效控制通胀率,而主动性大幅度升值可能会陷人类似 日本经历的困境。若利率政策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人民币汇率主动式小幅度升值能 有效抑制通胀;长期中,“紧缩性盯住”(降低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和其他措施)并不一定会带来 经济衰退、为避免“流动性陷阱”,“紧缩性盯住”优于日本式的“扩张性盯住”。文章最后给出 了中国经济不会重蹈日本覆辙的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