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

  • 详情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经济理论分析然后利用1996年1月到2010年4月的数据,运用MSIH(2) -VAR(4)模型和基于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发现利用非线性模型是合理的,在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工具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效果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表现不同,并且对于上证A股和深证A股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货币供应量,在股市低迷期,它的变化会立即正向影响到股票价格,但在股市膨胀期,则滞后1个月后才会正向影响股票价格;对于银行信贷,在股市低迷期,它的提高会降低股票价格,而在股市膨胀期,它的提高才会提高股票价格;对于利率,在两个区制下,它的提高都会使股价下跌,并且在滞后1个月才会表现出来,但是相比较而言,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股市膨胀期下效果更明显。
  • 详情 投资者异质性、股市泡沫与货币政策效应
    本文构建了基于投资者异质性假定的股市价格模型,将投资者区分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并根据这两类投资者的相对势力变化来界定股市泡沫的“生长”与“破灭”。基于此模型,本文根据我国1998年至2009年的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股市投资者异质性的演化特征,据此判断我国股市泡沫的“生长”与“破灭”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还检验了股市泡沫对投资者异质性变化的动态影响。进而,本文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因素纳入实证框架,通过研究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投资者的异质性特征变化的影响,来考察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股市泡沫演变的效应。研究发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利率等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对于控制股市泡沫的“生长”,最为有效且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是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速,而且愈早干预,效果愈显著。而利率工具对我国股市泡沫的干预基本无效。
  • 详情 流动性、通胀目标制与货币政策变革
    本文从流动性概念和流动性管道入手,对经济体系内的流动性流向进行了分析。由于金融中介机构对流动性投放存在两者选择: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经济部门,当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制度缺陷时,非理性配置的流动性就会大量堆积到金融市场,从而推高资产价格并引发金融风险。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此没有实质反应,即使中央银行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合适的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泡沫覆灭前后的流动性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因此,本文建议对当前的货币政策体系进行变革,采取以流动性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
  • 详情 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
    本文总结了1998年至2002年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通过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中国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呈现一定的内生性。建立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校正模型,发现长期内产出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而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和长期对物价水平都有影响。本研究还讨论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利率政策的作用和外汇对冲操作问题,提出应增加央行国债持有量,解决因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对冲操作工具不足问题。
  • 详情 现代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演进:一个制度历史变迁过程的个案研究
    论文提要:现代中央银行的最基本的制度特征是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货币政策功能和金融监管功能仅是最后贷款人功能的衍生功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背后隐含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制度变迁过程,一个是以财政融资功能为取向的古典中央银行制度的制度变迁过程,另一个是以实现弹性货币供给为目标的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变迁过程。这两种制度在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建立起来以后被人为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如今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认清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本质特征将会对我们分析具体问题有很大帮助。
  • 详情 对票据业务政策的几点思考
    对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及收益作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票据利率体系结构的建议;对央行再贴现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