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 详情 货币政策的量化度量—兼论 “央行缩表 ”与 “货币宽松 ”的关系
    准确度量货币政策是研究货币政策经济影响的重要前提,也是货币当局进行政策制定和与市场沟通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部分法定准备金率制度下现代信用货币派生和调控机制 构建 “潜在货币上限”和 “超额货币增速 ”两个指标系统度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扩张力度和市场对于货币宽松程度的感受。我们发现 “潜在货币上限增速 ”作为货币政策扩张力度指标 其对从量的货币中介指标如社融增速和M2增速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而 “超额货币增速 ”作为货币政策 宽松幅度指标,其对银行间市场价格类货币中介指标 如 3个 月Shibor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具有显著引领作用。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潜在货币上限 ”和 “超额货币增速 ”对于主要货币中介指标都有明显优于其它常用预测指标的预测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 使用这两个指标为经常困扰资本市场的“央行阔表是紧缩,缩表是宽松”现象提供了一个有效解释并借助VAR分析深入探讨了货币政策对于信用扩张和市场利率的动态效应。本文为货币当局进行政策 制定和与市场沟通提供了有效工具。
  • 详情 制度优势、货币政策协调与财政拉动效应
    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和博弈一直是各界关 注的焦点。 本文将财政与货币政策共同纳入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中,通过同时施加短期 和长期识别假设,分析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响应。 研究发现,在财政冲击发生的同 时,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的增长率显著提高,表明货币当局在财政政策扩张时采取了宽松 货币的协调配合的策略。 依据上述实证发现,本文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加以改进,研 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 显著提升财政政策的经济刺激效果,产生财政拉动效应。 这一结论从制度优势的角度对文 献中发现的财政拉动效应的经验事实给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解释, 也为积极财 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本文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 制度优势,协调不同部门的政策目标,通过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联动作用,增强政策效 果,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 详情 金融抑制、国企改革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金融抑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 型,并结合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估计和模拟分析,详细讨论了当经济 中存在国企市场势力较强和金融抑制的特征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 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以及最优政策组合。本文发现:在现有的 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当在稳定产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货币 政策则应该更加侧重关注通胀。尽管民企 “融资贵、融资难”的问 题与金融抑制有关,但在国企市场势力较强的现实条件下,金融抑 制是一种次优的制度安排,可以用更低的融资成本促进国企产出,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企市场势力较强带来的效率损失。此外,我们 还通过政策试验发现,如果推动国企改革降低其市场势力,金融抑 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时最优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小对经济波动的 反应。
  • 详情 双支柱监管下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实体经济的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吗——基于2015-2018年中国银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立足于中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承担机理,并选取 2015-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和公司为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和企业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可抑制由数量型工具引发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流动性创造水平变化系统性风险增大会增加表外流动性创造风险承担是双支柱监管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渠道之一流动性创造可通过信贷额度 增加企业营业收入。因此,降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内在冲突,提高银行稳定性,有助于增强流动性创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 。
  • 详情 多重监管下的银行最优化行为
    本文基于银行信贷创造观,旨在计算出个体银行在多重监管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信贷创造量。我们建立了静态的多重监管模型用来分析多重监管对银行信贷创造的影响并基于流量存量一致性建立了简化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经济动力系统,借以通过最优控制理论分析银行的动态信贷创造路径。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监管下商业银行的最 优信贷量,有助于理解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
  • 详情 电商平台消费信贷的经济学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的消费信贷的出现,给金融监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利用模型分析了电商平台消费信贷的经济福利影响,并得到四个结论:第一,如果银行无法提供充足的消费信贷,那么电商平台就有激励提供信贷,以支持规模经济并扩大交易量。第二,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越多,它们的市场势力就越大,就会带来更多的效率损失。第三,电商平台消费信贷扩充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输渠道。第四,由于消费者存在现时偏见,电商平台相比银行更有可能过度授信。这些结论值得监管机构关注。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摘 要: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 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 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 基于 2007—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 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 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 M2 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 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 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 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M2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企业金融化、企业生命周期与经营绩效
    本文利用 2009-2016 年中国 A 股上市实体企业的年度数据,从企业生命周期的 视角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对主营业务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生命周期企 业的经营绩效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生命周期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绩效相对下降;(2) 由于“蓄水池”和“挤出”效应的作用,企业金融化程度与经营绩效之间呈倒 U 形关系,即 随着企业金融化程度加深,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由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3)相对于成长期 企业,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的金融化有利于其经营绩效表现,即当企业金融化促进经营绩效 表现时,提升作用更大,当企业金融化抑制经营绩效表现时,削弱程度更小;(4)通过对影 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路径包含企 业创新、固定资产投资、融资约束、市场竞争、宏观经济增长及货币政策六个方面。
  • 详情 货币政策与分布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微观数据到宏观分析
    长期以来,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主流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但因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迥异,不同商品的价格粘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传统单一 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无法客观反映各收入群体所感知的真实 物价水平。本文结合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与宏观加总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了分布式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istributional CPI)。基于该指数,本文提出了货币政策通过消费 价格端影响不平等的新机制,并对其进行了量化研究。同时,本文还采用了新近发展 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序列来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不同收 入群体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且低收入群体的价格指数具有更大的波动性。 进一步分析表明,与传统研究所揭示出的加总效应不同,由于消费结构的差异,货币 政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造成了异质性影响。特别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显著 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而高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较弱。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货币 政策在稳增长、保就业之外,还在消费价格端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福利分配效应。此外, 本文构建的分布式消费者价格指数也是 Piketty et al.(2018)强调的政府构建并发布分 布式国家账户(Distributional National Account)在消费价格端的一个重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