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 详情 金融稳定还是经济增长:央行利率政策的门限转换特征
    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央行货币政策的非线性特征,本文利用世界37个国家1993~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央行利率政策的门限转换特征。研究结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累进效应,在通胀率<1.83%时,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在通胀率>4.10%时,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增长,在中间阶段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也存在显著的门限转换特征,在通胀率<4.81%时,央行的首要目标选择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通胀率>4.81%时,央行的首要目标选择为维护金融稳定;文章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比较,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政策倾向于更高的门限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严重的通货膨胀经常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文章最后对中国利率政策的实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相对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相关性研究
    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和相对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若通货膨胀和相对价格波动存在相关关系,则微观层面的相对价格波动将藉由通货膨胀渠道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经济中,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变化率和相对价格波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其理论和实际含义。而后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相对价格波动在宏观经济系统内的传导关系,并分析了传导效应的持久性。
  • 详情 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再检验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上表明经济增长水平与货币供给水平是同向变化的,而货币供给水平的提高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货膨胀水平,同时适度的通货膨胀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实证表明了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长期均衡过程中通货膨胀水平和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在短期波动关系中广义货币供给量、银行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内通货膨胀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都是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格兰杰原因,在长期内,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 详情 通货膨胀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基于自举法的协整结构变化检验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是对货币需求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前提,也是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本文在Andrews和Kim(2003)样本端点结构变化检验中引入自举分析方法,并将其与SupF、MeanF和Lc统计量相结合来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是否稳定,以及1993-1996年的高通胀和2007年后新一轮通胀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M1和M2的需求函数都因90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而发生了结构变化,应避免使用年度数据对中国货币需求进行分析;与90年代的持续高通胀不同,新一轮通胀尚没有影响到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货币政策依然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 详情 我国长期货币中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1979年至2007年的经济数据,主要运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中国长期货币中性进行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发现:(1)货币供应量变动是名义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却不是真实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所以货币供应的变动仅仅影响名义产出,并不影响真实产出;(2)货币变动是物价变动的Granger原因。随后进行的回归分析货币供应变动仅仅影响名义产出物价水平;即在样本期间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货币长期中性在我国成立。因此,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缓解目前的经济困境,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内不可避免的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 详情 我国实际货币缺口与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分析
    本文利用局部调整模型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定量估计。估计结果表明,实际产出、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股票市价总值以及货币替代率均对我国的狭义和广义货币需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地,我们计算出我国的实际货币缺口,以此考察我国实际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动特征及其与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表明,我国近年来的利率和汇率政策仍然是以稳定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但仅仅通过利率调整或者人民币升值均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的货币供求状况,并且在稳定通货膨胀方面的效果也不理想。
  • 详情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通胀影响与人民币升值对策——基于 AD-AS框架的模拟分析
    本文在 AD-AS 框架下构建模型,针对地震和人民币升值可能对总供给、总需求方 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行了模拟预测,定量估测了汶川大地震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通货膨胀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在目前通胀形势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我们应抓住地震灾后重建机遇,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既有利于抑制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能抵消因出口需求下降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避免经济陷入滞涨局面。
  • 详情 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规则及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央行试图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和控制存贷款利率等达到稳定币值,并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本文利用1992年至2006年的数据,引入时变参数的泰勒规则和麦克拉姆规则模型讨论存贷款利率、货币供给量M1与通货膨胀率、实际产出的关系。发现官方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反应系数很小,02年以后反应系数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不符合泰勒规则,但官方利率对经济缺口的反应一直为正值,96年至99年还表现出强烈的抑制实际经济增长的现象。94年以前货币供给量不符合麦柯拉姆规则,过快的货币供给量增长是导致94年经济过热的一个原因,94年以后货币供给量变化符合麦柯拉姆规则。货币供给量对实际产出的反应随时间变化较大,一般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货币供给量控制的不好,但在经济比较疲软的时候货币供给量能迅速增加。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分析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导致物价上涨,利率变化对这两个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 详情 论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之所以面临升值的趋势,既有外部因素的压力,也有内部经济因素的作用:从国际外汇市场的角度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从汇率决定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趋势的主要是外汇储备、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市场预期等等内部经济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