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

  • 详情 揭开近年韩国金融改革的“起伏”之谜
    为了能够揭开近年韩国金融改革的“起伏”之谜,指出现象或事件背后所包含的经济学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文运用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理论(孙立坚,2003),并结合具体的数据和资料,对危机后韩国金融的重建工程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 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一、金融危机后的5年中(1998-2002),韩国金融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官制金融”改革模式的效率性;二、去年(2003)韩国发生的金融风波,决不是像金融危机前那样,由于是韩国政府战略导向错误(保护大财团利益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再现,所导致的又一场道德风险危机,而是官制金融体系下两难选择的必然结果。
  • 详情 试论商业银行成本企划及其控制
    成本企划是日本管理模式的核心和精华,它是以目标成本为导向的成本前馈控制;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率市场化的日趋逼近,银行产品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少,银行价值增长的动力将更多地依赖于成本管理。流程再造和作业环节的源流式成本控制使商业银行成本支出效益化,市场趋动、家园文化和成本激励,催生商业银行成本企划;从而使商业银行在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的同时,主动控制成本指标,以真正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 详情 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的阐述,指出:在不完全金融市场------如,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备的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建设不应该追求“完美”,而应该重视“合理”。全文主要阐明了如下的问题: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而且,如何来发挥这些作用,才能克服金融脆弱性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达到像费雪(1930)描述的那样,使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使消费者从中获得最大的享受这样的理想状态。 这一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在今天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复杂的双向(或多向)传导机制是并存的,金融改革的政策效果有可能是互相对立的(比如,一方面需要金融自由化、另一方面又需要金融制约),所以,最佳的政策措施不应该是只强调最优的改革顺序(因为对立不一定总是纵向发生的),而是,也应该要重视建立最优的(合理的)金融体系(因为存在横向的对立),有时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 详情 从“零利率”政策到“负利率”结果:透析日本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
    本文从金融体系所应发挥的基本功能这一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利用比较充足的数据和资料来揭示现代日本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今天日本短期金融市场上“负利率”这一宏观现象的深层原因。通过研究论文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决不能对本国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掉以轻心。笔者相信,这一研究成果一定会对中国目前的金融改革带来许多非常有益的启示。
  • 详情 关于确立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农业金融中主导地位的初探
    基于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现状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整个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判断与分析,本文认为对农村政策金融即农业发展银行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确立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中的主导地位1,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 详情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年1季度―2005年4季度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等代表农村正规金融的指标与第一产业增加值进行的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远远没有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要。但由于没有考虑非正规金融因素,这个结论并不一定表明金融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不适用性,相反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而这才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应该注意的方向。
  • 详情 农户融资与信贷供给:来自安徽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安徽省农调队1990-2002年的资料对农户的融资需求和信贷供给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服务与“三农”发展存在显著的共生互动关系,在农户收入偏低的情况下,信贷供给对农户投资、农户收入和储蓄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文章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是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建设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融合。
  • 详情 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业的现状、金融整合与发展的探讨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县级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就目前县级经济金融现状,县级金融重组与经济金融发展,金融资源整合提出一些设想,主要表现为构筑新的金融机制,寻找新的经济金融增长点,培育良好的金融市场,减少目前由于经济金融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 1、资金逆向流动。2、县域金融业在贷款的总量上徘徊不前。3、资金外流呈趋势化。4、银行体系机构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整合 针对以上一些具体情况及经济金融格局,笔者认为:大力整合金融资源,优化金融结构,有条件有目的地进行金融机制体制创新。 1、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考虑扩大政策性金融的服务领域,为广大农业提供有效的政策引导、资金融通和决策支持服务。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资金需要,确立支持重点,加大资金投入。3、注重分工协作,发挥合力使用。4、增加支持方式,扩大支持渠道。 合理配置县域金融资源的设想 1、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并存的县域金融机构设置2、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当局在金融市场退出中的作用,合理设置金融机构。3、要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的力量,使其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4、由同一级其它金融机构(主要是指资产负债运行良好,各项金融指标相对比较突出,市场份额有一定的可控比例)或同一级人民银行牵头组建一家综合性商业银行。
  • 详情 WTO框架下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最优安排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式进入开放经济时代,向金融自由化过渡。本文从金融自由化是全球化的因,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的果这一辩证关系出发,分析了当中国引入WTO变量,金融改革路径修正后实现金融市场开放的路径选择。其中引言部分综述了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及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二部分提出引入WTO变量后中国金融改革路径的修正;第三部分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推进金融自由化的最优安排顺序,并对目前金融市场开放的程度做了基本判断和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及进一步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