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

  • 详情 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行为的影响分析
    金融监管当局可以利用资本管制对商业银行的强约束作用,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 来引导总体经济平稳和谐的发展。本文首先运用多边博弈分析,指出大银行有向大企业贷款的偏好, 而小银行有组成“银团”争取较大项目收益的偏好,并寻找到规模差异的银行实行“越界贷款”时 应满足的条件;其次讨论了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行为偏好的影响,通过引入矢量与空间坐 标,分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两种情况,论证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变化将迫使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沿 着效率前沿折线或效率前沿平面进行调整;然后构造了一个“信贷行为偏好指数”来刻画商业银行 的行为偏好与风险偏好,同时将资本约束的实施与资本约束的软化引入计量模型,并利用2002 年至 2006 年的29 家商业银行的522 个数据样本点进行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 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有效实施资本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 详情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组合与投资策略的匹配性研究
    对证券投资基金行为选择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组合的构建和调整与其投资策略的匹配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中绝大部分证券投资基金存在实际投资所承担的风险远远偏离其投资策略所表明的风险偏好类型;同时发现,无论是风险偏好型还是风险中性的基金,在实际投资中大多转型为了风险规避的行为。本文对上述偏离和转型的成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启示。
  • 详情 主权财富基金、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金融稳定
    本文首先探讨了主权财富基金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提出主权财富基金可成为财政政策一个行之有效地政策工具;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应与货币当局进行充分的协调,其投资对稳定汇率有一定作用;主权财富基金有利于提高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配置对于本国以及投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本文探讨了主权财富基金对全球金融市场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包括主权财富基金的风险偏好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对全球资产风险-收益组合的影响以及对股票风险溢价的影响以及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本文认为,主权财富基金对世界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有限的,它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稳定力量。主权财富基金对内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对外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 详情 风险态度、过度自信和薪酬合同:一个实验研究
    本文试图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风险态度和过度自信的关系,以及对不同风险态度和过度自信程度的CEO,股东应怎样设计最优薪酬合同。通过建立股东和过度自信CEO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型,并构造具体的数值实例解出最优薪酬合同,然后在实验室的环境下控制CEO的风险态度及过度自信程度,检验理论模型中的最优解是否实现,从而为股东设计CEO的薪酬合同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和借鉴。实验的数据表明,风险态度和自信度并无显著相关性,但男性比女性更风险偏好和过度自信。通过学习效应,股东和CEO的选择都向最优行动收敛,而且理论预测的最优行动和非最优行动有显著差异。最优的薪酬合同设计是,当CEO风险厌恶时,对低过度自信和高过度自信CEO提供的薪酬分享系数较低,而中过度自信CEO的薪酬分享系数较高;当CEO风险中性时,对低过度自信和中过度自信CEO提供的薪酬分享系数较高,而高过度自信CEO的薪酬分享系数较低。
  • 详情 逆向选择还是正向选择?——我国健康险市场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中国的健康险市场为例,考察不对称信息的影响。通过考察投保人投保金额以及附加险选择和索赔情况的相关关系,论文发现事后出现索赔的投保人,事前往往会选择购买附加险,但是投保金额却相对较低。结合理论模型分析,论文认为投保人在财富、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异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同时出现逆向选择和正向选择的主要原因。
  • 详情 投资者总是风险厌恶吗?: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金融经济学研究中一般假设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而行为金融学中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收益状态时是风险厌恶,而在损失状态时是风险偏好的。本文通过分析期望理论下投资者的行为逻辑和市场交易特征,对中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投资者在不同的收益或亏损状态下对风险的偏好确实是不同的,支持了期望理论的看法。
  • 详情 论银行监管的相机抉择
    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关键。本文提出了银行监管相机抉择的概念及实施适度监管的 “风险偏好”标准,认为银行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的变化,是银行与储蓄者之间、银行与借款人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所共同决定的。此外,本文还强调了相机抉择监管的前提是政府必须与银行相比拥有信息优势。通过上述分析,试图建立一个关于相机抉择监管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