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

  • 详情 询价制的信息揭示功能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国独特的询价制安排为我们比较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的信息揭示能力提供了便利。以2005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沪深A股市场发售的所有新股为样本,实证考察了新股定价过程后发现:(1)虽然中国承销商不拥有发行价和股份分配的自由决定权,但是中国的询价制与其他国家的询价制一样,具有较强的信息揭示能力,可见询价制信息揭示能力的高低并不必然取决于承销商的自由决定权。(2)通过初步询价确定的发行价PO_2反而比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的发行价PO_1包含了更多的与新股相关的信息,这一异象产生的原因是累计投标询价阶段的信息揭示能力较弱;而累计投标询价阶段的信息揭示能力较弱的根源是价格区间对发行价的硬约束和政府对发行价的窗口指导。第三、等待上市阶段能自动地对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阶段的信息揭示能力进行了修正,与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的新股相比,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的新股的初始收益,对上市时已知的信息作出了更为有效的反映。
  • 详情 清算价值、资本结构与债务期限结构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资产清算价值和公司债务融资决策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本文以 1998至2006年间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 清算价值在公司债务融资决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资产再配置性、 资产专用性、竞争对手财务能力以及资产有形性来测量的清算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和债务期 限结构显著相关,高的清算价值能够提高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此外,清算价值对资本结构 和债务期限结构的作用关系受到行业发展阶段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如果企业所在行业处于 成长期以及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上述关系将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进 行债务融资决策和银行进行贷款决策有重要的启示。
  • 详情 交叉上市股票价格发现贡献差异的横截面分析
    本文利用Hasbrouk(1995)的信息分享模型以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交叉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A、H股的价格发现贡献进行了评估,并对交叉上市股票价格发现能力的横截面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虽然交叉上市公司A、H股股票价格存在差异,但是两者的变动存在协整关系且互为调整,平均来看A股比H股股票更具价格发现功能;(2)交叉上市公司间的H股的价格发现贡献存在差异;(3)信息不对称、流动性、交易成本以及市场交易份额是导致各公司H股价格发现贡献不同的主要原因。
  • 详情 股本规模、涨跌幅限制与磁石效应——基于沪深 A 股市场高频数据的实证研究
    基于CRTT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采用高频数据,按照股本规模大小分类,对沪深A股市场的磁石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沪深A股市场的涨跌幅限制存在显著的磁石效应。大规模股票和小规模股票的跌幅限制的磁石效应更加明显;中等规模股票涨跌幅限制的磁石效应具有一定的对称特征。我国的涨跌幅限制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幅度限制,以促进股市的平稳健康发展。
  • 详情 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的识别与中国股市的过度自信研究
    本文是对中国股票市场过度自信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有不同反应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着重考察了A股市场价值加权和平均加权的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对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冲击的不同反应。实证结果表明:与美国股市的情况类似,中国A股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并且私人信息短期内可以造成剧烈冲击,而公开信息冲击较小且不持久,投资者确实存在过度自信现象。最后,本文根据A股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香港上市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吗???基于香港上市中资公司和内地上市A 股公司薪酬机制的比较
    以香港上市的202家中资公司(H股和红筹股)和配对的202家内地上市A股公司为样本, 本文从高管薪酬-企业业绩敏感度的角度来研究香港上市是否能够改善我国公司的治理体系。 研究发现,A 股公司高管的现金收入对业绩的敏感度高于香港上市公司,而后者高管的持股 比例对业绩的敏感度要高于前者。 并且,大股东的存在会加大两地上市公司的差异。这意味 着赴港上市能将高管激励从传统的以短期现金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长期股权激励为导向的 体制,而且大股东在这种转换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详情 我国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偏差与本地优势——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分析
    分析师在金融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信息中介作用,其信息来源及获取方式会直接将影响信息处理的质量。本文从分析师对企业年度盈利预测的偏差出发,基于对分析师与公司的地域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分析师在预测那些所在地与分析师隶属的公司同属一个省份的公司时,预测结果更加准确,这种本地优势与公司高成长性及公司国有性质显著相关。研究还发现,我国分析师的本地优势与个人本身的乐观性并无关系,可能更多与信息优势相关。
  • 详情 中国股市“过度自信”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是对中国股票市场过度自信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有不同反应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着重考察了A股市场价值加权和平均加权的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对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冲击的不同反应。实证结果表明:与美国股市的情况类似,中国A股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并且私人信息短期内可以造成剧烈冲击,而公开信息冲击较小且不持久,投资者确实存在过度自信现象。最后,本文根据A股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上证A股市场收益与流动性的非线性模型研究
    与之前使用线性模型来研究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文献不同,本文使用非线性的STR模型研究了上海A股市场收益与代表流动性的换手率指标之间的关系。结论发现换手率对上海A股市场收益的影响有较强的非对称性,在股市处于调整或平稳发展时,线性性明显,具有较弱的流动性溢价现象;但在股指上升阶段,非线性部分显著,流动性溢价不成立,而且由模型转换函数可知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的转换速度很快。
  • 详情 配股对股票长期收益的影响:基于改进三因子模型的研究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配股一直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途径。配股行为是否影响公司股票的长期收益,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1999-2005年中国A股市场所有配股公司为样本,采用日历时间回归方法考察了配股后的股票长期收益。研究发现,配股样本主要集中于大公司,配股样本的股票收益和传统方法构造的因子收益时序上高度相关,配股后股票收益的长期低绩效并不是配股公司所特有的现象。本文进一步从模型设定偏误的角度改进了三因子模型,模型定价能力显著改善,并且从整体上削弱了配股发行的长期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