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 详情 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基于政策信号理论的解释
    IPO发行折价是企业上市的一项重要融资成本。我们发现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折价比非国有企业平均高出29.95%。已有文献大多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则从政策信号理论出发探讨其原因。政策信号理论认为,国有企业较高的IPO折价是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主动向市场投资者传递的政策信号,表明维护长期股权价值的政策主张。我们发现,国有企业中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IPO折价较高;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股权控制链的长度显著负相关,这些关系皆不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此外,国有企业,特别是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发行后长期股权回报显著高于其它企业。这些证据都与政策信号理论一致,而不能完全被代理理论解释。
  • 详情 限售股流通与股价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限售股上市流通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限售股的上市流通带来负的股价效应;样本公司的特征及股票的交易特性显著影响股价效应;在累积超额收益率为正的样本中,累积超额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与区间日均股票换手率、股票每股收益正相关;在累积超额收益率为负的样本中,累积超额收益率与IPO到限售流通股上市流通的时间、账面市值比、区间日均成交量负相关。
  • 详情 会计盈余质量、新股定价与长期绩效--来自中国发行制度改革后IPO市场的证据
    以往的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对盈余错误定价以及长期绩效下降。本文以发行制度改革后2002-2005年IPO公司为样本,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衡量盈余质量,得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没有证据表明IPO公司总体上有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规模较小、成长性较高并处于非保护性行业的企业盈余信息质量较差;对这些公司,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基于盈余质量因素显著调低对公司盈余的估价,使得发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受盈余管理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股发行后两年的长期绩效的下滑并不能归因于对发行前较差盈余质量的错误定价。
  • 详情 公司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公司信息披露及其透明度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决定因素。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司信息透明度对信息不对称、市场流动性、IPO折价、权益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公司投资效率、公司价值(或绩效)等资源配置效率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实证证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对于丰富公司透明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 详情 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的多期滞后效应研究——基于GARCH模型的实证研究
    首次公开发行抑价(IPO Underpricing)是全球各新股发行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一直困扰金融学界的难题之一。在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上,这种现象表现的更加突出。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4年以后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据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建立GARCH模型,说明上市公司IPO抑价现象中存在“多期滞后效应”,即前期上市公司IPO抑价水平对当期上市公司抑价水平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实证结论,在完善发行机制,提高投资者阅读信息能力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详情 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条件---持续经营时间放宽的风险
    本文以沪深两市1998年-2004年上市A股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IPO过程中部分公司获得持续经营时间条件放宽对其在IPO中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持续经营时间满足条件公司,此类公司由于具有更大的操纵盈余内部机会,而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水平未能够监督和约束这种机会,故其呈现出了更严重的盈余操纵行为。由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管理者的盈余操纵动机强于国有控股公司,在此现象中其表现出更严重的盈余操纵行为。十大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呈现出了对此类公司操纵盈余的监督和约束能力,而非十大会计事务所的审计未显示出这种能力。
  • 详情 Regulatory Underpricing: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Extreme IPO Returns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has grown very rapidly, but is often distorted by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th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market. The average underpricing of Chinese IPOs is 247 percent, the highest of any major world market. We model this extreme underpricing with a demand-supply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captures critical institutional features of China’s primary market, and then empirically test this model using a sample of 1,397 IPOs listed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 between 1991 and 2004. The pricing of IPO shares is subject to a cap set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upply of IPO shares allowed on the market is also set by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Chinese quota system. The government regulator even controls the timing of flotation of shares onto the stock exchange--after th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s executed--and there is usually a long time lag between the IPO and the actual listing of shares for trading. A special feature of the Chinese IPO market i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by far the largest issuer. In our sample, 66 percent of the IPOs in our sample are pure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s (SIPs),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sells part of its ownership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to the public; fully 88 percent would be considered privatizations under a more expansive definition that included state-connected owners. Insider theft of corporate assets is also a big concern of IPO subscribers in China, and IPO shares must also be discounted for significant tunneling risks. We find that insider shareholdings are a negative determinant of initial returns. We suggest that investment risks in China's primary markets are greater than in other new issues markets, and these risks partly explains the extreme levels of Chinese IPO underpricing. However, the principal cause of the this underpricing is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supply restricting measures traditionally adopted by the Chines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urn IPO shares into hot commodities, which are fiercely bid for, and this leads to corruption and a reallocation of wealth from firms and investors to politically connected individuals and groups.
  • 详情 多地上市的财富转移效应:中兴通讯发行H股融资的案例分析
    自2002年5月27日香港媒体首次披露中兴通讯可能赴港上市以来,中兴通讯A股股票价格持续下跌,表明流通股东对于公司发行H股悲观预期,同时,在2002年8月20日中兴通讯临时股东大会上,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流通股东更是对公司发行H股的决议表示了明确的反对。但是在大股东的坚持之下,股东大会还是通过了于2002年年底或2003年年初发行H股的决议。根据财务理论的一般观点,只要公司发行股票是0-NPV行为,那么仅当公司募集的资金用于负NPV项目时,才有可能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经过我们的分析,有理由相信中兴通讯募集H股后进行的投资应该是正NPV行为,因此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流通股东反对是没有根据的,而且通过他们对市场的操纵导致股票价格下降,更反应出了我们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不完善。
  • 详情 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
    审计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产品供给,因此考察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对于理解审计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2001年和2002年的IPO审计市场,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的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转型经济中,政府管制对IPO公司选择事务所具有重要影响,而市场功能相对缺失。
  • 详情 风险投资的退出绩效研究――IPO与M&A的比较
    风险投资的成功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理论的发展和风险资本市场的完善使得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创新成为必然趋势,从而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从目前各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状况来看,首次公开发行(IPO)和企业并购(M&A)已经成为风险投资最主要的两种退出方式。本文以上述两种方式的比较为主线,试图对风险投资的退出绩效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