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

  • 详情 数字政府建设能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支出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有效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支出是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文章基于 2016—2019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大数据发展“政用指数”刻画各地区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评估了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非生产性支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显著降低了企业非生产性支出。上述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政府建设抑制企业非生产性活动的效应对非国有企业、政府管制行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政府建设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支出的效应随着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而减弱,且数字政府建设会显著改善企业面临的税收环境。这意味着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是数字政府建设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支出的重要机制。文章证实了数字政府建设对于抑制企业非生产性活动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夯实经济发展效率的变革提供政策借鉴。
  • 详情 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就业创造效应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是当前经济环境下,政府为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而做出的重要举措,因而科学评估留抵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对进一步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 2013—2021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 2018 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试点政策对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就业规模,该结论在进行动态效应分析、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同时期政策影响以及替换模型设定形式四个维度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留抵退税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通过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实现。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融资约束高、劳动密集型、税收征管强度大的企业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员工占比和员工工资水平,但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无显著影响。文章结论为政府部门通过留抵退税政策实现“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详情 投服中心行权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基于关联交易视角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顽疾”,近年来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文章通过手工收集整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行权数据,考察了投服中心行权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投服中心的行权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且这一作用是通过提高中小股东在利益侵占相关议案中的投票率、提高上市公司的媒体负面关注度和增加其面临的诉讼风险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治理效应在内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且当投服中心采取公开发声和参加股东大会这两种方式行权时,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果更显著。文章拓展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相关研究,为投服中心保护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直接的证据,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和投服中心未来开展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详情 市场准入管制放松与企业创新——基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推进这一战略则需打破市场准入管制壁垒。文章利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以 2013—2018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而这一效应主要通过“打破地方行政垄断壁垒和强化产品市场竞争激励”的产品竞争机制以及“减少政府要素配置干预和缓解要素市场错配程度”的要素配置机制而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引发了企业创新策略的积极调整,具体表现为企业倾向于增加创新投入、提升创新效率以及追求高质量创新,而较高的创新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加剧下取得良好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创新激励效应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强的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运营效率较低的企业中。文章的研究结果为协调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政策参考。
  • 详情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与中国企业创新
    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大幅加强对华出口管制,滥用实体清单打压中国科技企业,以期遏制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势头,那么美国能实现其目的吗?鉴于此,文章整理了美国出口管制工具中的实体清单数据和商业管制清单数据,以 2013—2021 年中国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计量分析了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中国企业创新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其抑制了中国企业创新产出,但该抑制效应会随时间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其促进了中国企业创新投入,该促进效应不仅会即刻显现且具有持续性,在考虑“树大招风”和产业关联的情况下,上述效应仍成立。其次,机制分析表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通过阻碍创新知识流动抑制中国企业创新产出,通过提升企业创新动力促进中国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最后,拓展分析显示,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会促使中国企业转向“内生创新”和减少低质量创新产出,研发国际化、龙头企业带头创新、政府创新驱动都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文章的研究既拓展了出口管制对企业创新的研究边界,对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也有一定启示。
  • 详情 企业数字化促进了资本跨地区流动吗?——来自上市公司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证据
    资本跨地区流动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7—2019 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年报文本和数字化资本投入等方式测算企业数字化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企业数字化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设立异地子公司,加速资本跨地区流动。数字化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促进效应在民营企业、流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竞争行业中更显著;同时,母子公司处于同一个城市群内部或母公司位于较大的城市时,这一促进效应也将更强。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主要通过降低各项交易费用、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等途径促进了资本跨地区流动。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对本地投资并不存在显著挤出效应,且跨地区投资增加了母公司利润,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加强。文章的研究为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微观路径。
  • 详情 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吗?——基于注册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本文以我国逐步推行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度为研究场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为研究方法,考察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完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生产效率,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注册制的推行可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采用企业TFP不同测算方法、增加行业固定效应和重新筛选数据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注册制的实行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研发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注册制实行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行业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行业竞争度高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为了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要继续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鼓励企业务实创新。
  • 详情 国有企业产融结合与其去杠杆效应:基于央企控股租赁公司视角
    本文分析了央企集团控股租赁公司后,控股公司在去杠杆方面的表现。基于央企控股的全部 A 股上市公司(文中简称“控股公司”)的样本,研究发现,央企集团控股租赁公司增加了其控股公司去杠杆的倾向,提高了其去杠杆程度。进一步地,本文研究发现,该效应呈现一定持续性,可以帮助控股公司增加现金持有,降低金融化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且该效果的短期去杠杆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国有企业去杠杆,推动央企产融结合,提高租赁业务利用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详情 ESG评级分歧与债务资本成本
    ESG评级作为ESG相关的研究和决策的数据基础,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之一便是ESG评级分歧,即不同评级机构对同一家被评级企业给出的ESG评级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ESG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为例,提出了分析ESG评级分歧影响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方法的框架。 理论上,本文提出ESG评级分歧会让市场认为企业没有规范透明的披露ESG信息,其真实ESG表现偏离ESG评级所代表的水平的风险更高,市场会对该风险要求一个溢价。在实证上,首先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ESG评级数据,在控制了ESG评级均值、评级机构数量、以及其他企业特征之后,我们发现ESG评级的标准差上升会导致企业债务成本上升。第二, 我们利用政策冲击解决内生性。香港交易所在2018年进行了改革,增加了ESG披露的规范性,我们用A股企业是否同时在香港上市和是否在2018年以后的交乘项作为ESG评级分歧的工具变量,发现结论仍然成立。第三,在控制代表了评级机构构成的一个交乘类别变量之后,此时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仍然存在,且相比基准分析变化很小。这表明本文的发现与评级机构的构成关系不大,而主要来源在于企业自身ESG披露规范性的差异。第四,我们发现企业向市场发出规范披露信号时,该影响变弱。当企业的ESG披露经过第三方鉴证或者是符合GRI标准时,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都大为减少。 本研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首先本研究发现企业信息披露规范程度越高,该评级分歧对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就越低。因此,企业自身可以通过改善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程度,来削弱这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利用政策冲击的分析表明,监管可以加强对ESG信息披露规范程度的强制要求,减少市场对不规范披露带来的ESG实际表现背离评级表现的担忧。 本研究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提供了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的框架,为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详情 过度自信对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影响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落地,上市公司股份权责日渐规范,围绕公司股份所出现的权益融资、股权质押等操作日渐频繁,因而股权质押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意义也愈加重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行为金融学中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通过大股东增持后的业绩改善情况衡量过度自信,研究过度自信倾向对大股东股权质押决策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对于股权质押的选择、股权质押的频率和累计股权质押比率均有正向影响,而过度自信的程度越高,也会越倾向于股权质押,并且质押比率会越高。通过对股权质押样本的平仓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大股东的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股权质押中的平仓风险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