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

  • 详情 资本账户开放下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制度的选择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新凯恩斯理论模型探讨了资本账户开放下汇率制度的选择。通过比较不同资本账户开放速度、不同汇率制度与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产出、通胀率与汇率的波动情况,并进行福利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汇率制度从相对固定转化为浮动,福利损失不断下降,且随着资本账户开放速度的提高福利损失下降的幅度降低;(2)在本文设定的各种汇率制度下,资本账户的开放都是有助于福利提高的,特别是在资本账户开放速度提高的初始阶段,福利会有显著地提高;(3)资本账户开放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才能实现本国的福利最优。本文的结论得到资本账户开放国家开放事实的支持。
  • 详情 汇率制度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分析
    汇率制度选择是国际金融领域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造开放型新凯恩斯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一国汇率制度选择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关系。通过数值模拟与福利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两条结论:(1)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实行相对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本国福利的提高,这种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尤为明显;(2)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会增加本国的福利损失,且在越为固定的情况下,这种福利损失越为明显;与此不同的是,在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下,福利损失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且随着汇率弹性的增加,这种降低更为明显。本文最后还通过对 20 国集团汇率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
  • 详情 汇率制度选择与金融发展速度-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分析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将进行汇率制度与金融体系改革,那么两项改革应该如何匹配进行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构建新凯恩斯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福利分析探讨了两种不同利率规则下汇率制度改革与金融体系改革的最优匹配。经研究发现:(1)预期利率规则下,福利随着金融发展速度的提高而降低,且福利损失最小值出现的位置随着金融发展速度的提高而趋向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2)非预期利率规则下,福利随着金融发展速度的提高而降低,且福利损失最小值出现的位置随着金融发展速度的提高而趋向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同时,当金融发展速度较快汇率制度较为固定时,本国福利会有显著的降低。本文对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与金融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详情 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走势影响的研究 ——基于不同样本区间的汇率传递视角分析
    本文从汇率升值预期的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并存的状况。通过结构VAR模型,分别利用全样本数据(1996年1月-2009年12月)和子样本数据(2005年7月-2010年12月),分析了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外来冲击(石油美元价格)及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消费价格的传递效应。全样本数据表明,我国的通胀主要是由需求冲击引起的,子样本显示了汇率等外部冲击和货币冲击的效应明显,这表明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降低国内通胀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但现实是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并存且不断加大。本文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资产价格效应从汇率预期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胀起到不降反升的原因。
  • 详情 汇率制度之谜——兼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本文利用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资产交易法对“汇率制度之谜” 进行解释。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不同,本文发现即使宏观基本面没有出现 变化,汇率也依然会发生波动,指令流的资产组合效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 本推动力。特别是在市场公众的汇率价格预期或风险偏好发生改变的情况 下,“浮动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的汇率波动要远远大于“盯住汇率制。本 文的研究结果对解决“汇率制度之谜”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对人民币汇率制 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详情 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检验
    本文基于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定义式,推论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调整机制,并以维持贸易总额稳定为政策目标,建立了一个通用的理论模型来说明最优货币权重的选择。此外,我们采用VAR模型、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政策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受其它非美货币影响较小,显示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中具有首要地位。其后,我们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VECM模型,得到人民币和各贸易伙伴兑美元的汇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反应了一篮子货币的调整机制。最后,我们还采用相关分析和MGARCH-DCC模型,对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中的首要地位作了相应的补充验证。
  • 详情 汇率波动区间的 “中间陷阱”及其检验:兼论人民币汇率的合意波动区间(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从外汇市场异质性交易者的假设出发,从理论上研究中间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合意波动区间。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区间存在着一个我们称之为“中间陷阱”的不稳定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外汇市场的投机势力对汇率走势的作用过大,由此当经济冲击发生时,经济体的“市场效应”与“自我调节效应”的方向相反,且无法被“自我调节效应”抵消,从而导致经济体无法向均衡状态回复。各国应根据本国经济状况及外汇市场的投机者比例选择合意的汇率波动区间。本文还提出了识别一国汇率波动区间“中间陷阱”的简洁的实证检验方法。进而实证检验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处于哪个区间,发现其正处于“中间陷阱”,并不是合意的波动区间,因此本文认为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区间是我国汇率政策选择和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 详情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汇改后月度数据的经验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持续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金融稳定的重要问题,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亟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和国际因素三个维度选择影响汇率预期的13个经济变量,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经济基本面维度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再进行因子回归分析,发现贸易差额因子、即期汇率走势和美元指数是影响短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而竞争优势因子、美元指数和国际政治压力是影响中长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更进一步地,本文进行递归方差分解分析,发现美元指数和贸易差额对短期汇率预期波动的贡献度较大;而净对外资产和BS效应对中长期汇率预期波动的贡献较大。
  • 详情 不同目标制下的中国最优货币政策分析
    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发现如果中央银行要实现开放经济下不同目标制的最优货币政策,浮动汇率制成为要稳定国内经济,有效应对国内外冲击与实施独立和内向型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
  • 详情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对新加坡汇率制度的实证研究
    新加坡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BBC制度又是中间形式汇率制度的一个典型,故研究其汇率的运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5年人民币汇改隐含BBC的逻辑,所以本研究对理解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机制也会有所参照。本文在多元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引入外汇市场压力变量并采用了多结构改变模型(MSCM),通过对新加坡1999年以来的数据测算得到其BBC汇率制度的各组参数,包括汇率篮子的权重分配、权重调整的时点、新元对整个篮子的长期升值趋势和外汇市场干预程度。本文还对比了分析所得结果与新加坡金管局定期对外公布的货币政策立场,发现二者的匹配程度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