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波动

  • 详情 金融结构、契约环境与全球价值链地位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考察了金融结构与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显著提高了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克服了内生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后,结论依旧稳健。随着一国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金融市场对其促进作用呈依次递增趋势,然而金融危机会弱化这种积极作用的发挥,一国需要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提升和研发创新激励的强化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入国家契约环境指数,研究发现契约环境的改善不仅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强化金融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
  • 详情 零利率下限约束、供求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
    本文首先通过构建 DSGE 模型,分是否存在零利率下限约束两种情况探讨了供给和需求冲击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不存在零利率下限约束的情况相比,当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时,由于“费雪效应”的存在会从两方面改变供给和需求冲击对一国产出、消费、劳动、通胀率和实际利率等经济变量波动的影响:一是会改变对一些变量影响的方向,二是从影响的程度来看,零利率下限约束存续的期限越长经济变量波动的幅度也越剧烈。随后我们分析了我国零利率下限约束的特征事实,认为我国自 2004 年以来先后经历了一个受零利率下限约束和不受零利率下限约束的时段,并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对比分析了上述两个时段内供求冲击下我国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动态响应轨迹,结果基本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最后,基于本文的分析我们也对当前国内外环境下我国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详情 逆周期房地产市场波动与政策选择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逆周期波动的特点,与现有理论不一致。通过构建包含企业金融化行为与房地产市场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本文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实体经济趋于恶化时,面对预期投资收益率的差距,企业减少生产性投资,通过购买金融产品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引起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进而放大了经济波动。进一步的政策分析表明,纳入房地产价格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改进福利,但政策效果较弱;盯房地产价格、盯企业金融化程度和盯金融深化的宏观审慎政策更能有效地降低房地产价格波动,并改善社会福利。
  • 详情 经济转型升级与中央银行的多种政策工具研究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类厂商的 DSGE 模 型,并在中央银行部门引入传统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三种包含状态转变 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分析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各种政策工具单独使用或协调搭配 的效果。研究发现,在仅使用一种政策的情况下,与不含状态转变的政策相比,包 含状态转变的政策能更快地熨平经济波动; 在五种政策工具中,再贷款利率政策 最有助于经济稳定,而定向降准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则可以较好地兼顾经济稳定 和产业升级两个目标。在使用多种政策的情况下,包含状态转变的政策通过适当 组合,可以改善单一政策造成的短期经济波动,从而更好地兼顾多重目标的平衡 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 详情 金融抑制、国企改革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金融抑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 型,并结合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估计和模拟分析,详细讨论了当经济 中存在国企市场势力较强和金融抑制的特征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 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以及最优政策组合。本文发现:在现有的 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当在稳定产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货币 政策则应该更加侧重关注通胀。尽管民企 “融资贵、融资难”的问 题与金融抑制有关,但在国企市场势力较强的现实条件下,金融抑 制是一种次优的制度安排,可以用更低的融资成本促进国企产出, 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企市场势力较强带来的效率损失。此外,我们 还通过政策试验发现,如果推动国企改革降低其市场势力,金融抑 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时最优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小对经济波动的 反应。
  • 详情 股权结构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周期性特征吗? ——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基于我国32家商业银行2003-2011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银行信贷行为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并考察了股权结构变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银行业的信贷总量增速和中长期贷款占比表现出逆周期特征,短期贷款比例与之相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国有股占比的提高均会强化银行信贷总量增速的逆周期性,外资持股比例的增加则会弱化该特征;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国有持股比例较高的银行会加强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外资股占比较高的银行则会削减短期贷款投放规模。
  • 详情 模糊包络线距离法及用于宏观经济波动源识别
    针对广泛应用的时间序列相似性比较方法—包络线距离法因刚性判别边界导致的缺陷,引入模糊集合对该方法中的两个判别边界进行模糊化,减少判别结果对于边界参数值的敏感性,增加了判别方法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的判别效果有较大改善,在宏观经济波动源的经济意义识别应用中做了有益尝试。
  • 详情 泰勒规则如何减小经济波动?
    本文建立了一个具有粘性信息的DSGE模型,研究存在利率平滑倾向的、对通胀和产出缺口有不同敏感反应的后顾性、同期和前瞻性泰勒规则下,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利率的平滑,以及对通胀和产出缺口的高敏感反应,都能够减少通胀和产出的波动。(2)在减少通胀波动方面,后顾性规则更具优势;而在减少产出波动方面,前瞻性规则表现得更好,同期规则次之。(3)后顾性规则和前瞻性规则都有内在不稳定的可能。
  • 详情 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资本缓冲行为研究 —来自中国45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减少银行信贷亲周期效应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宏观经济波动下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调整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2000—2010年我国45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面对宏观经济波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呈现出显著的逆周期调整特征,并且其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本净额的方式实现的,另外,不同特征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逆周期调整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国有银行和大型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特征显著弱于其它类型银行。
  • 详情 中国货币政策的宏观效应与规则设计:实证与理论
    本文基于中国宏观季度数据的 SVAR 模型,采用 Narrative 方法和脉冲反应函数,在分解和识别货币政策 冲击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的宏观效应,发现:货币供给水平政策的实施较为随意,宏观调控效果较差; 货币增长率存在盯住通胀的规则,对实际产出具有显著而持续的效应;央行的名义利率政策同时盯住通胀和实际产 出,宏观效应较好,然而对通胀表现出正负交错性效应。然后,在估计中国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货币 新凯恩斯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市场化利率下不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发现:相对于数量型货币供给规则,名义利率 货币规则能最有效的调控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且不容易引发经济波动。基于此,我们给出了中国有效货币政策规 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