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 详情 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银行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其在微观层面如何影响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值得关注。本文基于2007—2022年中国银行业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呈现“U”型影响,即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拐点出现在利率市场化指数为0.831时,对应时间是2013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程度具有异质性,全国性银行、上市银行与东部地区银行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本文对于认识与评估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以及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详情 基于主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所形成的以美元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美元这一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时期具有超主权性质的黄金。本文将单一国家的主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引入到多国动态模型,分析了这一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涉及到非世界货币发行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货币主权等问题,还会改变各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激励并给全球带来更高的通胀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福利成本。同时,世界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的全球外部性会放大,并在福利水平上带来全球的不平等。本文的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保证所有国家的货币主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且尽可能对全球产生最小的外部性,并能够激励各国实现一个更低的通胀目标以降低通胀的福利成本。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
    本文基于手工搜集整理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 2007-2019 年中国 A 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地区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效应在非国有、小规模、行业竞争程度低、供应商集中度低、处于货币政策趋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期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加剧了企业信贷融资约束、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税负压力,进而减少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缩短了企业商业信用的供给期限,并且降低了供给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被动减少,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本研究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 详情 资本账户开放下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制度的选择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新凯恩斯理论模型探讨了资本账户开放下汇率制度的选择。通过比较不同资本账户开放速度、不同汇率制度与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产出、通胀率与汇率的波动情况,并进行福利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汇率制度从相对固定转化为浮动,福利损失不断下降,且随着资本账户开放速度的提高福利损失下降的幅度降低;(2)在本文设定的各种汇率制度下,资本账户的开放都是有助于福利提高的,特别是在资本账户开放速度提高的初始阶段,福利会有显著地提高;(3)资本账户开放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才能实现本国的福利最优。本文的结论得到资本账户开放国家开放事实的支持。
  • 详情 政治激励、资本监管与地方银行信贷投放
    金融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依赖于针对监管者行为的激励设计。在中国,与地方官员类似,监管官员的职位升迁也往往由上级选拔决定,即面临政治激励,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与代表地方银行的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监管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否通过影响其监管行为对城商行的信贷投放产生影响。实证分析发现:首先,在资本、资产质量、流动性等监管指标中,资本监管绩效显著影响银监局局长的升迁;其次,银监局局长在政治激励下的监管行为,促使城商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抑制了其信贷投放;最后,地方政府信贷干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以及资本市场融资程度等外部环境的不同,也使得银监局局长的监管产生差异化效应。
  • 详情 商品本位与信用本位的选择:金融市场视角下的法币改革
    本文从金融市场视角研究了法币改革的背景和经济影响。基于“南京十年”期间的资产价格高频数据,我们发现,与银本位相比,信用本位下不仅短期利率更加平稳,长期利率也大幅下降了,并且利率行为变化时点与法币改革吻合。这表明管理得当的信用本位不仅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明显优于商品本位,而且在稳定长期通胀预期方面也并不逊色。这有助于认识货币政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为货币本位选择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详情 逆周期房地产市场波动与政策选择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逆周期波动的特点,与现有理论不一致。通过构建包含企业金融化行为与房地产市场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本文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实体经济趋于恶化时,面对预期投资收益率的差距,企业减少生产性投资,通过购买金融产品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引起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进而放大了经济波动。进一步的政策分析表明,纳入房地产价格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改进福利,但政策效果较弱;盯房地产价格、盯企业金融化程度和盯金融深化的宏观审慎政策更能有效地降低房地产价格波动,并改善社会福利。
  • 详情 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基于麦卡勒姆规则的实证分析
    本文在构建综合性金融周期指数的基础上,利用麦卡勒姆规则对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的互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周期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促使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同时,出于金融周期的影响考虑,我国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的逆周期性,基于麦卡勒姆规则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相对显著。为此,我国必须着力于推进以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有序化、金融监管法制化为重点的金融改革,以更好地消除金融周期波动所带来的外部冲击,不断增强货币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效果。
  • 详情 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现阶段中国政策利率下行并未有效传导至中长期利率,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欠佳。结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资产证券化,文章从利率传导渠道出发,厘清了资产证券化借助价格风险对冲、信贷资产定价的途径,疏通政策利率向债券市场利率、信贷市场利率传导的作用机制。基于 2012 年 9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间的月度数据,应用局部投影方法充分识别了资产证券化在利率传导渠道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资产证券化”状态下货币政策冲击对债券市场不同期限利率以及信贷市场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远高于“低资产证券化”状态。需要强调的是,在替换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冲击、改变资产证券化的测度方式、引入更多的控制变量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可见发展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冲击区分为宽松冲击和紧缩冲击后,发现面对宽松货币政策冲击时,资产证券化对利率传导效率的提振更大。建议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特别是在货币政策适当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助力货币政策传导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