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气候变化暴露与股票回报
    本文发现,股票回报与公司的气候变化暴露水平之间存在可预测的关系。投资者并没有充分利用公司的气候变化暴露信息;那些暴露水平更高的公司,未来的回报更低。基于此构建的多空组合,能产生0.5%的因子调整后回报。本文排除了对冲气候变化风险、碳风险定价以及对ESG风险的担心等一系列替代解释。本文发现,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在近期的提高,削弱了这种可预测关系的幅度。
  • 详情 从公共政策过程审视金融治理问题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
    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治理亟需在当下引起公共政策实践者和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从公共政策过程的分析视角指出,随着改革在涉及市场/社会等政策领域的不断深入,亟需转变新的政策体系予以适应。“股灾”这一治理难题是源自于资本市场改革延续传统行政体制政策体系的运行逻辑,领域内的政策属性与制度特征并未被政府充分认知。未来资本市场改革需要在市场/社会的政策体系下实施才能够有效化解风险,避免不确定性。充分理解公共政策过程视角下政策体系的体系特征与过程特征,有助于改善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效果,夯实改革的制度基础。
  • 详情 链上数据增长与公司基本面、股票回报的关联
    本文利用2015-2021年的公司层面数据,将链上数据与公司基本面以及资产估值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大样本的研究。我们发现,季度同比的区块链数据增长(BDG)包含了公司价值信息,能够预测公司资产增长、销售增长、ROA、标准化意外盈利(SUE)以及专利创新产出。BDG也可以预测股价回报,尤其是在未来盈余公告发布的时间段。基于此构建的BDG多空组合能产生年化10.56%的回报。BDG的预测能力是稳健的,在考虑了行业、地区以及其他短期预测因子之后;BDG的预测能力在国际样本中同样能展现出来。本文进一步讨论了背后的经济机制(例如,持续信息披露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减少)。异质性分析显示,信息不对称更高、披露质量更低、行业竞争更强、公众信任更低的公司,能从区块链以及链上数据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公司运作和融资方面。
  • 详情 飞蛾扑火:股市泡沫会加剧P2P平台的信用风险吗?
    我们发现,股市泡沫和信贷市场中的信用风险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分析了来自人人贷(国内头部P2P众筹平台)的超过45万笔贷款数据,时间为2015年,当时A股正经历非理性的大起大落。随着上证综指突破3500点,散户们积极进入股市,并通过P2P平台融资,我们发现,此时P2P平台贷款的违约率以及违约程度都有了大幅提高。对于低质量贷款以及过分自信的贷款者,这种效应更加显著。其他一系列P2P市场状态指标,也都出现恶化。总之,我们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扩大金融风险,促使风险在不同市场之间蔓延。
  • 详情 数字支付工具的流动性溢价
    数字支付技术能像现金和国债那样,产生流动性溢价吗?对此,我们利用全球最大的数字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估算。我们利用了以下事实:不同的货币市场基金进入该平台(因此可被用户持有和交易)的时间有先后。我们发现,一旦基金能被用于交易,它的规模平均增长了42倍。在此基础上,利用一个把基金视为不完全替代品的模型,数字支付技术的流动性溢价为年均1.0%-1.7%。
  • 详情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跨境股票交易和 AH 股溢价
    本文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开通以来三年的投资者账户逐笔交易数据构造了沪港投资者的跨境股票交易的比例, 并首次从微观视角分析了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后跨境股票交易对A股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横截面上,个股中“沪港通”投资者的跨境股票交易比例越高,其AH股溢价越低。进一步分析表明,跨境股票交易中机构投资者或来自香港的投资者参与程度越高更有助于降低AH股溢价。这一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的检验之后依旧成立。本文又进一步发现这一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的A股中更加明显,且伴随着股票流动性的上升。并且这一效应在资本市场单向开放的QFII和RQFII机制中没有出现。这一系列发现表明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机制通过鼓励投资者积极参与跨境股票交易,改善了A股的投资者结构和市场信息环境, 并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本文结论支持了在资本市场单向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将有助于改善A股市场质量。
  • 详情 法律环境与股价崩盘风险
    本文以2005-2016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法律环境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 间的内在联系,并从治理结构、信息透明度以及企业风险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法律环境影响企业股票崩盘风险的潜在机理。研究发现,随着法律环境的改善,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显著下降,且该作用具有长期效应,同时在国企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法律环境主要通过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降低企业崩盘风险。法律环境改善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控制内生性等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本文从“法与金融”的视角丰富了法律环境与企业股价崩盘关系的研究。
  • 详情 融资融券不对称对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
    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交易机制不对称现象。本文研究融资融券不对称交易制度对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定价偏差程度取决于多空力量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并且在低估和高估时呈现不同的模式。当市场均衡价格处于高估时,融券卖空限制对价格发现效率的负面效果则会随着多空力量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市场均衡价格处于低估时,融券卖空限制反而使得股价更快向其内在价值靠近,因而提升价格发现效率。随后,本文通过我国A股交易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对于监管层来说,发展和完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首要任务便是使融券卖空发挥其逆向调节市场的基本功能。
  • 详情 电商平台消费信贷的经济学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的消费信贷的出现,给金融监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利用模型分析了电商平台消费信贷的经济福利影响,并得到四个结论:第一,如果银行无法提供充足的消费信贷,那么电商平台就有激励提供信贷,以支持规模经济并扩大交易量。第二,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越多,它们的市场势力就越大,就会带来更多的效率损失。第三,电商平台消费信贷扩充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输渠道。第四,由于消费者存在现时偏见,电商平台相比银行更有可能过度授信。这些结论值得监管机构关注。
  • 详情 Can RegTech Enhance Investor Protec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We document that firms' strategic reactions could hamper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Tech. Our paper focuses on one RegTech innovation in China—online platforms launched by stock exchanges for investors to communicate with listed companies. We find that firms provide a number of no-answer replies—answers without clear, specific, or useful information—to investors' questions. Consistent with strategic information hoarding, no-answers are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unfavorable news. Moreover, firms with higher no-answer rates tend to have lower price efficiency, higher return volatility, and higher stock price crash risk. The evidence suggests regulators' objective of enhancing investor protection is not fully fulfi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