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集群效应的知识外溢分析
    联网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起广泛应用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应用产业集群效应来分析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集群现象。以此分析为什么江苏省会出现大量物联网产业集群的现象。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基于非预期非流动性新信息视角
    本文研究了基于非预期非流动性新信息视角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效率。首先比较了不同的市场态势下非预期非流动性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投资者能否基于当期的非流动性新信息进行套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证A股市场中,熊市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非预期非流动性;市场对非流动性新信息反应不足,我国上证A股市场存在套利机会。
  • 详情 基于效用的集合理财产品定价
    考虑到市场非完备和投资者风险厌恶的实际情形,本文基于效用无差别定价原理,利用随机控制方法,得到集合理财产品价格满足的偏微分方程,运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险厌恶系数增加时,集合理财产品效用无差别价格随着产品封闭期延长先升后降;风险态度仅通过产品的非系统风险影响产品价格;若理财产品与市场相关性越弱(强),则风险态度对价格影响越大(小),特别地,若二者完全相关,即非系统风险为零,风险态度不对价格产生影响;产品价格是固定管理费率和超额收费率的递减的凸函数。
  • 详情 人口冲击,婚姻和住房市场
    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论文尝试从人口这一基本面因素出发对此做出解读。论文首先以家庭世代交叠模型和古诺形式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住房市场局部均衡模型,证明外生的人口冲击对住房市场需求和住房价格变化的重要影响。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显示,20世纪80年代(1981年-1991年)的生育高峰中出生人口集中进入婚龄,是导致2004年以来中国城市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人口冲击对房价变化的解释力超过40%。上述研究成果提示,这种由于人口冲击引发的住房市场繁荣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需要警惕本轮婴儿潮导致的婚龄人口高峰过后可能出现的住房市场需求萎缩和住房价格显著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 详情 保险透明度监管的理论根源及我国的现状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金融保险运行透明度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加强和改善保险透明度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文过对保险透明度监管的相关理论回顾,分析其产生的理论根源,并结合我国实际,考察现阶段我国保险透明度监管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善保险透明度监管的若干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信息披露机制,改善行业形象、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有益借鉴。
  • 详情 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发展与服务业增长的实证研究
    金融发展与服务业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期的研究热点。以1994—2011年苏州工业园区的金融和服务业数据,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服务业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有效地推动服务业增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金融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 详情 社会经济特征、竞争优势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来自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
    本文使用2006-2009年2029县(市)的数据,对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网点选址的因素进行了经验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比例、就业人数和村镇银行选址正相关。表示竞争优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和村镇银行选址正相关。这表明了当前我国村镇银行选址偏好于经济发展良好地区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于农业产业。此外,村镇银行选址偏好于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激励其到贫困地区积极开展涉农业务;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育整合大型农业企业;要加大信息推广力度,以推动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
  • 详情 宁波银行2011年报问题研究
    本文针对宁波银行2011年报中仅风险管理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质疑其年报中对交易业务与非交易业务和市场风险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认识和管理问题,并指出了其年报中存在利率缺口分析的重新定价日问题和利率缺口分析的时段划分问题。
  • 详情 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综述
    从主权评级的影响因素,主权评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评级机构的行为,评级机构监管,主权评级与金融安全方面等五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文献,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 详情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演化和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
    文章试图通过对2006年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央票工具调控目标转变这一政策事件的观察,展开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演化分析,同时还基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通过设计实证框架,对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下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利率形成机制从单一行政管制向双轨制过渡,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已初步实现了从准备金总量程序向利率程序演化。并且,在利率双轨制约束的操作程序下,人民银行能够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有效降低市场利率波动的传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