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房地产价格周期的宏观分析
    2004年“831大限”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全新的增长期,房地产逐渐成为国民 经济支柱产业。房价快速上涨的同时是投资的迅速加快,2009年房地产投资对于全国 GDP增长的贡 献超过20%,而在部分一线城市这一份量甚至达到40%。本文在Abraham(1995)关于影响房地产价 格增长率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面计量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房地产价格投机度模型。 模型将房地产增长率分为由基本面因素驱动的价值与由投机度驱动的泡沫值两部分,动态地刻画 了基本面的增长、投资(投机)的推动以及泡沫的修正等宏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完整的房 地产周期,有效地梳理了房地产增长中的理性与泡沫成分。结合中国国情,我们定量分析了 M2 增长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周期中的泡沫成分的高度敏感性,并结合动态模拟,显示在未来 M2 增速可能的稳步回落对房地产价格冲击。基于此,我们提出稳定当前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势在 必行,否则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平稳性的保障难度将更大。同时,我们的研究为监管部门应对 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基于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依据。
  • 详情 策略型消费者的故意违约行为仿真
    本文建立了一个简明的策略型消费者的故意违约仿真模型,主要关注商品降价时消费者的心理性的放 弃还款行为。基于此模型初步讨论了征信体系和商品降价特性对违约的影响。
  • 详情 产权性质、信息风险与银行借款
    本文基于DD模型对上市公司的信息风险进行评价,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检验了公司信息风险在不同的地区和产权性质背景下,能否影响到企业的银行借款,结果显示,商业银行会对高的信息风险作出降低信贷的调整,进一步将信息风险分为固有信息风险和可操纵信息风险后,发现商业银行能有效的对高的固有信息风险进行降低信贷的调整,但对于可操纵信息风险无法辨认,这一现象在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中表现尤为显著,与政府干预低的地区相比,在政府干预高的地区,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信息风险和可操纵信息风险均与银行借款成不显著的关系,这说明政府干预程度的增加,能降低信息风险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而且非国有上市公司也不例外,这可能与非国有企业的政治关系有关。
  • 详情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异象”分析
    本文尝试从公司效率角度解释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不能够由现有资本结构理论予以解释的“异象”之谜,即为什么好的上市公司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低长期负债甚至零长期负债现实。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兼顾行业后按照股票代码等距抽样的200家上市公司样本,以及SFA方法度量的公司效率水平,实证检验得出了公司效率与资本结构之间存在着反向指数关系,即效率高的公司相应有着较低的长期负债率水平,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异象”是高效率公司资本结构决定的必然结果。进一步,本文提出资本结构理论框架的构建应当考虑证券市场发展程度要素。
  • 详情 基于鞅测度的流动性风险溢价的测算
    本文研究了在一般市场条件下流动性风险的定价问题。首先借助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无套利思想在鞅测度下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定价,通过等价测度变换,使可交易资产的贴现价值过程转化为鞅过程,得到了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市场价格,进而给出了流动性风险溢价的计算公式。得到的风险的市场价格在同一市场中对于所有可交易资产都是相同的,并且这一价格对于所有投资者也都是相同的,不会因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 详情 中国耐用品消费与股票横截面收益
    本旬探寻用耐用品度量的风险如何影响资产的收益,通过运用宏观耐用品消费数据和微观调查的耐用品消费数据,实证分析了耐用品消费风险在度量中国股市Fama-French 25组合和24个行业组合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耐用品消费定价模型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能够解释Fama-French 25组合的80%以上,远优于CCAPM和CAPM;在解释24个行业的横截面分析中,耐用品消费定价模型的解释力强于三因子模型、CCAPM和CAPM。用耐用品消费度量的风险能较好的解释股票横截面收益的不同。
  • 详情 卖空约束、市场质量与资产价格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研究了卖空约束对市场质量(包括流动性、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以及波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与卖空约束不起作用时相比,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更少,信噪比更低,因而价格的信息含量(或信息效率)更低,这将使得风险资产供给量的不确定性对价格的冲击更大,即相同数量的指令对其价格变化的影响更大,并且均衡价格对私人信息的反应程度更弱,因而卖空约束起作用时的市场质量更差,表现为流动性更差、私人信息揭示程度更低、波动率更高。而随着不受卖空约束而进入市场的知情交易者比例增大,市场质量会逐渐转好。同时,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减少会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使得交易者平均意义上要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作为补偿,从而最后的均衡资产价格不是高估而是下跌。研究结果为Boehmer et al.(2009)等关于卖空约束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 详情 如何为隐含波动率曲面建模?----来自香港市场的经验研究
    本文对香港恒生指数期权隐含波动率表面动态过程进行了实证建模和估计,建立 起了一个五因子随机隐含波动率模型。在模型的估计方法上,本文首次引入了基于小样本面 板数据的扩展的卡尔曼滤波法。结果显示,在香港市场上,扩展的卡尔曼滤波法比传统的两 步法可以得到更好的估计结果,本文建立起来的五因子随机隐含波动率模型能很好地刻画恒 指期权隐含波动率表面的变动规律,效果明显优于静态隐含波动率模型。
  • 详情 基于习惯形成的随机贴现因子方差界研究----来自中国经验数据
    随机贴现因子理论是资产定价理论的方法之一。本文把习惯形成加入到Epstein and Zin 的广义预期效用模型中,得到该模型下的随机贴现因子。计算随机贴现因子的最大的下 界。利用中国1995-2008 年居民消费支出数值模拟最大Sharpe 比率,和用中国股票市场的 年度数据实际计算的Sharpe 比率相比较,理论与经验是相符合的。
  • 详情 人民币远期汇率差价之谜?基于NDF与境内结售汇市场参与主体的微观分析
    在境外NDF 市场和境内结售汇市场上,人民币远期汇率表现出明显的价格差 异,并且这种差价呈现出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 规范的解释。我们认识到由于监管环境的不同,境内外两个市场的交易主体进而交易本身的 存在着巨大差别:境内市场主要是套期保值者、中央银行和套利者之间的交易,而境外NDF 市场则是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和套利者之间的交易。然后我们依据现代远期汇率理论,考虑 预期行为并引入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分别构造出两个市场的远期均衡汇率定价模型,给出了远 期汇率差价现象的一个理论解释,并相应提出了完善人民币定价机制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