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最优消费投资与破产保护
    本文考虑一个面临经营性风险(非系统风险)的企业家,在给定的债务及企业所得税率下,如何通过消费平滑、企业资本投资、破产保护以及金融风险投资,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公司金融问题。本文得到了非风险中性下企业资本价值的半闭式解及相应的最优经营策略和最优破产阀值。对应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CAPM)理论,得到了企业家的期望收益率、贝塔系数、系统风险溢价和非系统风险溢价(idiosyncratic risk premium)。不同于传统观点,非系统风险溢价严格大于零。这些结论和数值计算表明,企业家的风险态度对企业资本价值、最优资本结构,资本投资策略、破产水平、贝塔系数、非系统风险溢价、期望收益率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 详情 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最优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建立开放经济下的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理论模型,运用最优化方法推 导出央行利率政策最优反应函数,然后运用VAR 方法分析了股价、产出、通胀率和货币政 策的关系,最后运用State-Space 方法计算出央行应对资产价格的时变反应系数。笔者发现: 央行的最优利率政策应对资产价格做出非负反应,且反应系数大小与产出的利率弹性和资产 内在价值的利率弹性成负相关,与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等成正相关。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价 显著地影响通货膨胀,利率相对于货币供应量来说能更有效地调控股价。
  • 详情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与中美相对经济周期的关联性
    为了研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与中美相对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首先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说明一国汇率波动与国际间相对经济周期可能存在着关联性。随后根据该理论模型构造了适合检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与中美相对经济周期关联性的经济变量,并经过比较选择了合适的滤波器对这些变量1994:Q1至2010:Q2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再应用频谱分析的技术对这种关联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时段内中美相对经济周期先行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对中美相对经济周期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二者只在特定的频域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详情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与中美相对经济周期的关联性
    为了研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与中美相对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首先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说明一国汇率波动与国际间相对经济周期可能存在着关联性。随后根据该理论模型构造了适合检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与中美相对经济周期关联性的经济变量,并经过比较选择了合适的滤波器对这些变量1994:Q1至2010:Q2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再应用频谱分析的技术对这种关联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时段内中美相对经济周期先行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对中美相对经济周期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二者只在特定的频域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测量与分析
    本文首次针对限价委托市场,构建回报、成交委托不平衡和未成交委托不平衡的三变量VAR系统,分析成交委托和未成交委托的价格发现作用,测量成交委托不平衡和未成交委托不平衡中的私有信息含量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研究发现:成交委托中的信息含量居多,约为40.75%,未成交委托中的信息含量只有0.46%。这为我国证券市场透明化建设提供了定量依据。
  • 详情 知情交易与中国股市博彩溢价
    本文首先发现中国股市存在博彩(投机)溢价,且无法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解释。尽管在组合构造期内,博彩型股票存在显著溢价,但组合的超额收益会迅速消失,并未给投资者(或投机者)带来持续的财富效应。基于知情交易概率测度,我们进一步发现中国股市的知情交易者驱动(或引发)了博彩型股票溢价;在组合构造后的月份,并没有明显的知情交易者存在,这意味着知情交易者在基于私人信息获利之后,那些随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 详情 “T+1”交易制度和中国权证市场溢价
    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中国股票市场上一项独特的交易限制:“T+1”交易制度。这一制度要求股票 购买者至少到第二天才能将股票卖出。而中国的权证市场则服从“T+0”的交易制度,即购买者可 以随时将权证卖出。我们证明“T+1”制度会降低股票市场流动性,使股票的价格中存在低流动性 折价。我们还证明股票流动性和相应权证的溢价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最后,基于文中的实 证结果,我们给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 详情 价格发现、市场微观结构和本地偏好:基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
    首先介绍本地偏好假说并对基于信息份额的价格发现模型(信息份额模型, Hasbrouck,1995 以及修正信息份额模型Lien和Shrestha,2008)和永久短暂分解模型(PT, Gonzalo 和Granger, 1995)进行对比,来考察在市场微观结构中两模型对价格发现贡献定 义的关系。实证部分使用从2006 年1 月1 日至2008 年12 月31 日的A 股和H 股指数作为 样本数据,通过检验得到上证A 股指数和恒生H 股指数有较为相似的微观结构,且两个市 场具有唯一协整向量的协整关系。通过IS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价格发现的贡 献主要来自上海股票市场,其平均贡献比例超过80%,由此测度结果从实证角度坚持了本地 偏好假说的成立。
  • 详情 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的停牌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证
    本文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构建模型,通过定价偏差、信息揭示程度、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 分析了连续交易机制和停牌制度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交易和停牌的优劣,实际上取决于市场 知情者人数的多少;而公告信息精度的高低,也在另一方面决定了停牌实施的效果。另外,本文使用中国 股票市场的停牌和交易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关检验。结果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无论是例行停牌还 是警示性停牌,停牌后的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总是大于非停牌日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股市的停牌在一定 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优于连续交易的预期效果。
  • 详情 人民币即期汇率、境内远期汇率与境外NDF汇率之间的动态关联:NDF监管政策出台之后
    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DCC-MGARCH模型,并基于交易相对比较活跃的四期(1月期、3月期、6月期、12月期)合约日度数据,对外管局禁止境内机构从事NDF交易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市场、境内远期汇率市场和境外NDF市场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市场间常条件和动态条件相关系数随着合约期限的增长呈现递减态势,即期市场与境外NDF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境内外远期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最弱;虽然即期市场存在对境外NDF市场的信息波动溢出效应,但从总体上看,在三个市场中,境外NDF市场的价格引导力量强于即期市场和境内远期市场,处于市场价格信息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