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我国银行制度的变迁与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硬化——来自1999~2007年国有上市公司的证据
    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否趋于硬化,是衡量银行制度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考察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上市公司从银行获得新增贷款的情况,研究了我国银行制度的变迁对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的影响。本文发现,从总体上看,1999~2007年间仍然存在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企业反而从银行获得了更多新增贷款的现象,但是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新增贷款的情况在此期间不断减少,尤其是在2003年后出现大幅下降。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银行融资中仍然存在软预算约束问题,但是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改革,尤其是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对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解决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不仅在于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还在于深化银行业的改革。
  • 详情 完善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自主还是强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自查报告的实证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提供经济转型国家公司治理改革路径选择的经验证据,以弥补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强制性治理而忽视自主性治理的不足。采用2007年925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调查的86项指标构建的公司治理指数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满足合规基础上的自主性治理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自主治理水平的提高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而且公司绩效、公司规模和负债水平是影响公司自主治理活动的重要变量。
  • 详情 中小企业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 年~2007 年三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选用了中小板企业独立董 事制度的相关特征,采用linear 线性回归检验了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学历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独立董事薪酬、出席董 事会次数和占公司董事会成员比例与公司业绩无显著相关性,有法律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公司业绩 比较好,在有技术和法律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公司独立董事年龄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在有会计和经 济管理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公司独立董事年龄与公司业绩负相关。
  • 详情 民主还是集权——创业者治理结构的选择
    本文的学术贡献是建立了企业治理结构选择的理论模型,比较了民主与集权两种治理 结构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并指出有关治理结构的选择问题依赖于公司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 阶段。在创业阶段集权的治理结构更有效率,但要求兼作经理人的创业者有充足的自有资金。 若资金不足,经理人将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作为经理人控制权寻租行为和小股东控制权损 失的补偿;要求其商业能力要显著高于经理人市场的平均水平,即经理人“创业点子”的预期 回报率要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故经理人能力同自有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替代。本文最后 应用指数化期权定价方法给出了小股东控制权损失的定价公式,结果表明,经理人市场平均 商业能力提高越快,控制权损失越大。
  • 详情 股权激励有效吗?——来自PSM的新证据
    本文对2006 年1 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后,实施股权 激励方案的42 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果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采用倾向得分匹 配分析法(PSM)和Bootstrap 法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和小样本偏误后,我们发现:(1)整体而言, 股权激励能够有效提升经营绩效;(2)最终控制权会显著影响激励效果,民营控股公司的股权 激励能够显著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投资支出,进而提升公司绩效,而在国有控股公司 中效果并不明显;(3)不同激励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相对于以股票为基础的激励方式,以 期权为基础的激励方式能显著降低代理成本,效果更佳;(4)所有权结构也会影响股权激励的 效果,在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中,股权激励能显著降低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激励 的效果较好。
  • 详情 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的U形关系——基于边际递减效应和过度激励的研究
    在“第二类代理问题”占据主导和隐性激励大量存在的中国市场,上市公司高管看起来显著较低的薪酬和持股比例亦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过度激励。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基于边际递减效应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的作用逻辑,而后选择2001-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具体讨论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有别于先前多数有关高管激励的研究文献,本文不仅清晰展现了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存在的滞后效应;而且进一步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发现并证实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存在显著的边际递减效应和过度激励,即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在表现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的同时呈现出左低右高的倒“U”形关系,薪酬和持股比例过低不利于激发高管努力工作改善企业业绩,但薪酬和持股比例过高亦可能导致高管过度激励,同样会对企业业绩造成损害。
  • 详情 第三方担保制度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吗?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内普通将建立第三方担保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本文从一个简单的模型出发,仔细研究了第三方担保制度对借款人融资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完整的担保制度设计应包括:担保费率、风险分担、担保资本数量(或放大倍数)、担保机构类型和再担保安排等多个方面。担保制度只有在较严格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融资,需满足较高的项目期望收益率、较低的损失分担比例和代偿率、足够高的担保费率和放大倍数。在担保机制设计中,利用集中担保(分散化)、反担保、资产清算价值、关联交易等有助于改进融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担保机构的比较监督优势。因此建立专业型、同业协会型和产业关联型的担保机构最为有效。考虑到担保改善融资条件以及担保监督资本的稀缺性,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在于发展具有监督技术优势的信贷机构,而不是过度依赖于建立众多的第三方担保机构,特别是政府支持的担保制度。对担保业的具体监管政策也不宜作出硬性规定。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改公司治理短期效应的检验
    在控制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考察导致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变化的因素,实证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股改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的研究表明,股改显著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股改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股改预期实现的公司治理完善功能是通过使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形成共同的公司治理利益基础,提升大股东治理的正向作用,以及使机构投资者发挥更加积极的监督制衡作用,并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接管威胁实施创造条件得以实现的。股改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更加有效,尽管无论对于国有还是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改都显著地改善了其绩效。这一结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与国有控股公司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即使在股改完成后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显著改变有关。因而,国有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仍然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
  • 详情 Political Factor on the Government Banks Performa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tching Method
    Many studies report that government-owned banks under-perform the private banks but no studies examine the reasons of this stylized fact empirically in emerging countries during 1993~2007. This study fulfills this gap. For simplicity,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banks is referred to as the GOB effect. Two matching theories, Nearest-Neighbor Matching (Nearest) and Mahalanobis Metric Matching (Mahala), are adopted to seek matched banks sharing similar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located in the same countries. We propose three hypotheses, strong policy role hypothesis, weak policy role hypothesis and no policy role hypothesis, which classifies government-owned banks as having strong, weak and no policy roles, to explain the above phenomenon. Regarding to why GOB effects are commonly observed in emerging countries, this study find that government-owned banks, after being mandated to merge with a distressed or non-distressed bank, suffer adverse performance, supporting strong and weak policy role hypothesis. On the contrary, this study also finds government-owned banks undertaking no policy role perform equally as private-owned banks on average, supporting no policy role hypothesis. Next, by supporting the above three hypotheses, we suggest that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indeed depress government bank performance and the GOB effect in emerging countries are coming from the policy roles influence.
  • 详情 Political Connection, Financing Friction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Family Firms
    Using a sample of Chinese family firms from 2000 to 2007, we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political connection of the family firms will help them to reduce the frictions they face in external financing in a relationship-based economy. We find that political connectedness of family firms could reduce their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y. More interestingly, this political connectedness effect exists only in financially constrained family firms. However, from governance dimension, we cannot find any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the political connection effect on the sensitivity of investment to cash flow. We argue that these evidenc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rm’s underinvestment arising from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roblems, and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firm’s overinvestment arising from the free-cash-flow probl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