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金融效率、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个内生增长模型
    在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关注金融规模的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而忽视了金融发展的本质主要是金融效率的提高。本文在Turnovsky(2005)的内生增长模型框架内,加入金融部门,分析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论显示,金融效率的提高虽然会导致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也会扩大收入不平等的程度。金融效率提高拉大收入不平等主要是由于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平造成的。因此,政府在金融发展问题上应兼顾效率和公平,赋予金融部门一定的社会责任,消除不公平的信贷配给,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
  • 详情 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与双边实际汇率、国际石油价格、劳动力价格和技术壁垒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本消费需求和出口退税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日本消费需求下降、国际石油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导致中日农产品出口放缓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提高劳动力工资和提升农产品质量。
  • 详情 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司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研究——以长三角制造业为例
    本文在Tirole(2006)的基础上,对公司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2007-2009年长三角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为样本,用GMM方法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验证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现金持有对公司业绩和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现金持有多的公司业绩显著更好,表明公司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在危机中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为我们从流动性管理角度思考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
  • 详情 金融危机、控制权和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
    本文从控制权角度考察了上市公司投资与现金流的关系,以及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以往考虑所有权的模型相比,基于控制权的模型有效性、稳定性更强。控制了行业因素的实证结果显示:投资率与所有权在金融危机前负相关,在金融危机后倒U型关系更强,投资率与控制权始终成正相关关系。基于模型参数估计和误差项修正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指标,上市公司被分为负敏感型、不敏感型和正敏感型三类,结果显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量存在。
  • 详情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比较——基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在促进总量增长的同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具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针对这一疑问,本文运用1978年至2007年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财政政策具有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并不明显。第二,货币政策在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效应方面强于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则在对第二产业的效应方面具有优势。第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三次产业的效应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效应。第四,在东部地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应相差非常悬殊,而对第三产业的效应则集中在高位;在中部地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第二产业的效应集中在高位;在西部地区货币政策对第一产业的效应集中在高位,而财政政策对第一产业的效应则集中在低位。
  • 详情 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与“价格之迷”——来自中国1997—2008年的经验证据
    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简化的理论模型来说明货币政策传导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从而探讨了“价格之谜”产生的可能性,进而运用VAR模型分析了我国1997-2008年货币政策变化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对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传导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基本上能够得到实现,其中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利率政策的长期累积效应最强,而汇率政策的短期效应较为明显;同时,利率政策的变化会产生明显的“价格之谜”现象,持续期大约在半年左右。为此,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框架体系,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最大限度地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详情 货币国际化决定性因素:产业竞争力抑或金融竞争力
    本文通过扩展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以及对日元国际化典型化事实的考察分析了一国产业竞争力和金融竞争力对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影响,认为前者是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随后应用美元1993-2008年国际地位变化的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理论预期。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显而易见的:要推进一国货币国际化,关键在于提高本国的产业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 详情 风险厌恶、非对称波动与经济周期——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
    在跨期资产定价模型中,风险与股票指数收益尚无定论,近来研究的争论集中于风险厌恶的周期性(顺周期或逆周期)。本文着重研究经济周期对风险厌恶和非对称波动的时变特征的影响,通过引入GARCH-M模型、马尔可夫转制模型和一般均衡资产定价模型,试图建立一个风险厌恶、股票价格非对称波动、经济周期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厌恶是状态独立和顺周期的,同时发现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波动在经济繁荣时期较弱。风险厌恶的顺周期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风险水平下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繁荣时期股票市场非对称波动的弱化。
  • 详情 异质预期、非线性从众转移概率与金融资产价格演化
    本文将Kirman模型推广到了更一般的情形,对非线性从众行为机制进行了一些更深入的探索和讨论,通过将非线性从众模式与线性从众模式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规律,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首先,重点讨论了非线性从众转移概率与投资者数量及从众参考样本容量之间的关系、两类异质预期投资者信念扩散的均衡分布以及信念扩散过程的重要特征。然后,将非线性的从众转移概率模型嵌入到金融风险资产的定价模型之中,讨论了金融资产的均衡价格,并通过动态随机模拟仿真讨论了风险资产均衡价格的动态演化过程及特征,运用多种统计方法综合检验了资产价格投机泡沫发生的机率和强度。结果表明,在非线性从众模式下,资产价格投机泡沫发生的机率以及投机泡沫的强度要远远大于线性从众模式。本文不仅突出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与投机泡沫的形成和破灭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运用动态随机模拟仿真的方法获取了引发金融资产投机泡沫的一些重要行为参数、市场行为初值以及行为阈值。
  • 详情 动态通胀目标、外生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
    本文建立了一个在货币政策中包含动态通胀目标的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反事实仿真方法研究了消费需求冲击、生产率冲击、货币供给冲击、通胀目标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DSGE模型对于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实证支持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不可观察的动态内生通胀目标的假设,该目标对生产率冲击做出正向响应、对消费需求冲击做出负向响应,而且这种响应机制能够起到稳定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它对产出和就业的稳定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非常短暂,但生产率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持久性;消费需求冲击对消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对其它变量的影响相对较为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