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大额交易、市场流动性与非对称市场冲击
    利用沪深交易所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的大额交易的高频数据,本文研究了大额交易对于不同类型股票流动性和价格冲击效应。结果发现,对于不同规模与交易活跃度的股票,大额交易的价格冲击效应和市场深度冲击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大市值活跃股的大额交易价格冲击效应较小,市场深度冲击较大,而小市值不活跃股的价格冲击效应较大,但是市场深度冲击效应较小。
  • 详情 中国股市价格的跳跃行为:基于上证综指高频数据的参数分析
    本文以2001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的上证综指5分钟高频数据为基础,在参数模型框架内探讨了中国股市价格的跳跃行为。我们讨论了跳跃及一般几何Levy过程的性质,推导了最常见的跳跃-扩散模型的矩条件,并据此估计出了模型参数;此外分别通过Monte-Carlo模拟和Laplace逆变换得到了收益率的概率分布并分析了跳跃过程对其的影响。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上证综指确实存在跳跃,而且跳跃次数相当可观;引入了跳跃的几何Levy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尖峰厚尾”现象,但对收益率分布特征的捕捉仍然有待改进;而且该模型在短期高估了跳跃的发生,在长期内又会低估。
  • 详情 基于上市公司业绩亏损的内部重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沪深两市123家上市公司报告业绩亏损的原因、应对措施和重组后的财务表现。研究发现,在亏损当年,样本公司出现一定程度的财务危机,偿付利息和短期借款的能力明显下降。公司在陈述业绩亏损原因时更倾向于归结外部因素,而很少将自身的管理水平列为亏损原因。在重组措施上更多地采取扩张战略。重组后的财务表现显示,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继续显著增长,职工开支和部门数量也趋于增加。销售成本率显著下降,但并无持续性。公司投资趋于减少,并通过削减股息减少现金流出,以度过偿债危机。
  • 详情 中国股市价格的跳跃行为:基于上证综指高频数据的非参分析
    本文以2001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的上证综合指数5分钟高频数据为基础,在非参模型框架内探讨了中国股市价格的跳跃行为。我们采用了基于Barndorff-Nielsen and Shephard(2004b,2006a)的方法,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检验证明了跳跃的存在;进而剥离出了股价行为中的跳跃成分,对跳跃产生的时刻、幅度以及分布特征做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几个跳跃个例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跳跃剥离后的收益率进行了几何Levy过程建模分析。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一、在我们的样本中,跳跃发生的天数占到了7-17%,跳跃过程的方差贡献则为30%左右;二、跳跃幅度是非对称分布的,且有集聚现象;跳跃发生的频率也跟股市所处的阶段有关,与熊市相比,牛市中跳跃发生的次数较多,并且大多是正向的;三、跳跃剥离后的收益率无论是从其统计特征,还是从建模估计角度来看,都接近于正态分布;四、虽然有些跳跃我们可以找出其触发事件,但一般来说,跳跃产生的原因并不明朗,因而需要进一步的细致分析。
  • 详情 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非线性操控应计额估计模型计量的“应计质量”度量财务报告质量,以Richardson(2006)模型来计量投资效率,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而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发挥了定价和治理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融资约束和自由现金流量因素,财务报告能缓解投资不足和有效抑制过度投资;当公司面临的现金过剩程度越严重,财务报告更能发挥治理功能;但是,当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严重,财务报告未能发挥定价功能。
  • 详情 会计盈余质量、新股定价与长期绩效--来自中国发行制度改革后IPO市场的证据
    以往的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对盈余错误定价以及长期绩效下降。本文以发行制度改革后2002-2005年IPO公司为样本,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衡量盈余质量,得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没有证据表明IPO公司总体上有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规模较小、成长性较高并处于非保护性行业的企业盈余信息质量较差;对这些公司,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基于盈余质量因素显著调低对公司盈余的估价,使得发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受盈余管理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股发行后两年的长期绩效的下滑并不能归因于对发行前较差盈余质量的错误定价。
  • 详情 公司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公司信息披露及其透明度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决定因素。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司信息透明度对信息不对称、市场流动性、IPO折价、权益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公司投资效率、公司价值(或绩效)等资源配置效率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实证证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对于丰富公司透明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 详情 流动性、通胀目标制与货币政策变革
    本文从流动性概念和流动性管道入手,对经济体系内的流动性流向进行了分析。由于金融中介机构对流动性投放存在两者选择: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经济部门,当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制度缺陷时,非理性配置的流动性就会大量堆积到金融市场,从而推高资产价格并引发金融风险。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此没有实质反应,即使中央银行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合适的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泡沫覆灭前后的流动性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因此,本文建议对当前的货币政策体系进行变革,采取以流动性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
  • 详情 征文通知:"并购论坛2009: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经济安全"
    “并购论坛”是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发起举办的一次高水平并购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于2009年11月14-15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主题为“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经济安全”。全称为“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Forum 2009: Value Creation, Industry Restructure and Economic Safety”,主题是在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领域进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内容涉及并购与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产业升级、产业重组与经济转型、外资并购与经济安全等多方面。计划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20名左右国际学者参加。
  • 详情 基于欧式浮动回望看跌期权方法的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研究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股改之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制度性地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权分置造成的“同股不同权”现象,这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为了获得流通权,必须向流通股支付对价。本文首先回顾了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背景和研究文献,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支付额计算以及传统的对价支付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传统的期权支付方式存在严重的缺陷,而欧式浮动回望看跌期权恰恰能够避开这些缺陷。因此,本文提出用欧式回望看跌期权的方法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支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