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金融扭曲、经济转型与渐进式金融改革
    转型国家在转型初期,实体经济中有大量因承担着政策性负担而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为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所需,政府不能让其破产倒闭,需要不断以各种方式给予补贴和保护。金融抑制的本质是政府通过对金融体系的扭曲干预,以金融体系为中介来给这些“重要而不能倒”的企业提供暗补,以此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传统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无法解释为何转型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也难以为转型国家的金融改革提供既能维持稳定又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发达国家之所以没有像转型国家般的金融抑制,是因为本国政府没有推行违反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除国防安全等少数可用财政直接补贴的战略型产业外,绝大部分企业拥有自生能力,无需政府通过金融扭曲给予这些企业暗补以维持社会稳定,但这一暗含前提对于转型国家不成立,由此决定了转型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金融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种种差异。转型国家在进行本国金融改革时,不应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以休克疗法的方式一步到位消除所有金融扭曲,而是应当按照比较优势推动经济转型,根据资本积累、比较优势变化、赶超战略下优先发展部门遗留下来的企业的自生能力的提高,渐进推进金融改革。这种渐进式的金融改革能在转型期避免经济崩溃并支持经济增长,是比休克疗法更优的金融转型方式。
  • 详情 金融结构、契约环境与全球价值链地位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考察了金融结构与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显著提高了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克服了内生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后,结论依旧稳健。随着一国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金融市场对其促进作用呈依次递增趋势,然而金融危机会弱化这种积极作用的发挥,一国需要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提升和研发创新激励的强化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入国家契约环境指数,研究发现契约环境的改善不仅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强化金融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
  • 详情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基于新结构金融学视角的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中国2001-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分别检验了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金融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会促进产业增长;而金融结构只有与特定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内生决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最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意味着,最优的金融结构安排,不仅要满足产业的融资需求,还必须与特定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内生决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 详情 金融发展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吗? ——基于改革开放40年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下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全国31个省(市)1987-2016年面板数据,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门槛变量来衡量不同地区发展水平,运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地区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只有当地区发展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之后,金融发展会显著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而在中低地区发展水平区域,金融发展会抑制当地经济发展;第二,地区市场化程度、国有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人才错配”、制度质量和营商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双重门槛”效应;第三,随着地区市场化程度的ᨀ高,金融发展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加强;而当地区国有部门就业人数增加时,寻租等非生产性活动的ᨀ高会抑制当地的经济增长。
  • 详情 价值理论、价值投资与市场稳定
    流动性问题、股市巨幅震荡、股灾及经济的周期性衰退令各国监管层和投资者头疼已久,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本文摒弃造成上述问题的新古典主义均衡价格理论,采用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基于公理的价值理论。以本文理论为指导的价值投资能够取得 Fama-French 三因子模型完全无法解释的巨额超额回报,从经验上支持了本文的理论。以本文理论为指导,将从根本上避免股市的暴涨暴跌,使经济持续稳健地高速发展成为可能。
  • 详情 基于价量概率波方程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
    本文研究股票市场中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用最大交易量权重价格表示价格参照点或均衡点。我们假设日内股价由于动量效应不断地偏离该价格均衡点,又由于反转效应重新返回,并且交易量权重在价格区间的分布服从一组解析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通过量化动量交易、反转交易和相互作用交易,我们构建了价量概率波二阶微分方程,得到了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的数学模型,并且用相互一致性偏好来解释该动态均衡的形成机制。利用我国 A 股市场每笔交易的高频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包含了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和反射理论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可以建立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动态均衡风险模型及其风险管理。
  • 详情 基于 GAS-混合 Copula模型的A 股市场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系统性风险问题凸显,亟需立足中国金融实情,准确衡量金融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广义自回归得分模型(GAS)和 BE—MES 模型,构建了包括旋转 Copula 和其本身的时变混 Copula 模型—DMC-MES 模型,并将其用于度量 2012 年至 2018 年沪深 300 成分股中不同行业的边际期望损失(MES),力求对系统性风险有更好把握。研究结果发现:(1)该模型可以很好捕获非线性相依关系,将非线性相依结构清晰分为上下尾相依结构;(2)除部分金融机构外,其他机构的左尾相依性要大于右尾;(3)各个机构的风险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领域,相同部门机构的 MES 相近;(4)与国外研究相反,国内银行机构的风险贡献度最小,风险贡献度最大的行业为券商和房地产行业;(5)金融类机构在市场下跌期的波动性小于其他行业,并发现在2015年股灾发生前这类机构的 MES 值就已开始下降。
  • 详情 汇市、国际资本市场时变冲击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之间联系的加深,金融风险通过各种渠道的传递愈加频繁。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市场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本文利用汇改以来 2006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的数据,基于误差修正模型与 TARCH 模型,实证研究了汇率、国际资本市场变动与中国股市的长期关系和时变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汇率、国际资本市场变动与中国股市波动呈现明显的时变性,汇率的下降即人民币的升值,造成了中国股价的下跌。国际资本市场与中国股市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特别是美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对中国股市冲击的概率更大。此外,国际资本市场金融风险对中国股市的冲击力度存在较为明显的“杠杆效应”。并提出了避免由于风险传递的时滞导致金融政策的误判;积极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预期,降低资本市场的动荡幅度;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风险监控体制,做好风险预警等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汇率制度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分析
    汇率制度选择是国际金融领域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造开放型新凯恩斯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一国汇率制度选择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关系。通过数值模拟与福利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两条结论:(1)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实行相对浮动汇率制度有助于本国福利的提高,这种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尤为明显;(2)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会增加本国的福利损失,且在越为固定的情况下,这种福利损失越为明显;与此不同的是,在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下,福利损失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且随着汇率弹性的增加,这种降低更为明显。本文最后还通过对 20 国集团汇率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
  • 详情 核心高管的股价崩盘经历与公司的崩盘风险——基于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行为学习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从全新的视角探讨核心高管股票崩盘经历对公司未来崩盘风险的影响。文章首次构建核心高管崩盘经验指标体系,经实证研究发现:第一,核心高管经历的崩盘事件越多、崩盘程度越严重,其所在公司未来的崩盘风险越低;第二,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崩盘教训能为高管敲响警钟,降低其所在公司未来的崩盘风险;第三,核心高管崩盘经历距离当期较近时,崩盘经历对公司未来崩盘风险的影响更大;第四,核心高管较为年轻时,崩盘经历对公司未来崩盘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