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

  • 详情 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
    本文研究了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其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变化。研究发现,宏观调控之后,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负债率显著提高;借款的期限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期借款显著增加而短期借款显著减少,但总的有息负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贸易应付款显著增加,这是资产负债率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宏观调控前后融资方式变化的研究发现,随着宏观调控带来的银行信贷政策的趋紧,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出现了多元化,新的融资工具得以出现和发展,金融市场的完全性提高。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不完全和管制环境下,资本结构并不完全是企业自主决策的结果。宏观政策和资本市场供给条件,可能是中国企业资本结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详情 管理层收购(MBO)理论和我国企业实践
    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MBO有利于加快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完善激励机。但MBO对中国经济界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企业制度、企业义务、所有权结构、市场成熟度和人的主观意识形态等方面与MBO的发源地美国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因此,MBO在中国近年来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回避的矛盾。对于舶来品,应正确面对,积极探索,不能因噎废食,害怕问题而将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
  • 详情 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及其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控制--基于某海外上市公司的实地研究
    文章大纲 1. 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进程 2000年,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话题。2000年4月、6月、10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联通前后分别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共募集资金上百亿美元。 2001年底,国家有关部门表示:今后5年,中国将会重点支持一批大集团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某著名投行的中国研究部主管表达了乐观的估计:预计未来两年将有300家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包括香港、美国及新加坡等。 伦敦交易所亚太区市场拓展总监也表示,尽管目前在该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只有6家,但相信这个数量在最近几年内会成倍增长。2001年11月,高盛公司代表在广东省省长顾问会议上指出,海外上市的中资公司股票被低估的现象,可望于2002年中期消失。 面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海外上市热潮,对历次海外上市热潮的冷静分析是必要的。 1. 1外上市历程回顾 历次海外上市高潮的回顾与总结:上市时间 上市地特征 上市企业的行业特征, 1. 2外上市动机探究 不同类型企业海外上市动机研究:国有企业―企业改革,行业重组 高科技企业 1. 3外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法律法规 价值取向 监管与评价方式 1. 4外上市带来的利益冲突 国内消费者与海外投资者之间 2. 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 2.1 公司治理结构 2. 1。1股权结构 2.1.2董事会职能 2.1.3监事会职能 2.1.4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与任命 2.1.5治理结构机构设置的评价 2.2 公司内部管理控制 2.2.1企业组织结构设置 2.2.2 子公司控制 2.2.3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管理 2.2.4价格管理 2.2.5中级以下管理人员的任命与业绩考核 2.2.6 内部管理评述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西方经典企业并购理论可主要归结为使总价值增加的效率理论、自大理论、代理问题和再分配理论。为检验这些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分别采用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年发生的85起控制权转让案和2002年55起重大资产重组案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全面分析,兼顾了并购绩效产生所需的时间因素和实证研究的实效性,从而揭示中国企业并购之动机及其绩效。研究表明,并购重组给目标企业带来了收益,其CAR为24.502%,超过20%的国际水平;而收购企业收益不大且缺乏持续性。同时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补充大样本研究的不足,得出并购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适用性。最后,本文从并购动机、并购方式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并购失败率高的原因。
  • 详情 中国企业并购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一个新的视角:从对企业并购的经济效应分析入手
    企业并购渐行渐近,与之相随的并购理论则是百家争鸣。基于主要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并购动机与绩效的各种西方企业并购理论,本文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并购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并购不仅会对宏观的社会资源配置、供给需求等产生积极影响,而且有利于中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以及微观上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结合我国现实,企业并购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企改革、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主流。最后,简要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表明,中国的企业并购必将迎来灿烂的春天。
  • 详情 MBO--解开中国国有企业产权之结
    MBO是美国80年代兼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通过融资来完成并购的方式。融资并购又称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它是通过公司的大量举债,增加财务杠杆向某一公司股东购买股票,完成购并活动。“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就称之为MBO。 在中国,由于国有和绝大多数集体企业长期以来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产权不明晰,而且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也就是公司实际的控制者)的管理才能一直不能得到应有的有效回报,激励严重不足。因此,MBO作为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工具,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 详情 为企业战略服务的企业金融
    企业金融是个乍暖还寒的课题,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必然要遇到的。本文从阐述企业金融含义开始,阐明了企业金融的六个作用,讨论了企业金融与专业金融机构的比较,论述了企业金融业务选择的原则和范畴,重点研究了企业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提出了组建以财务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方案,对解决我国大型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金融业务需求具有参考意义。
  • 详情 中国企业融资中的“劣势有效”及其经济学分析
    中国大部分企业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的存在有极为复杂的原因,既存在非理性行为,也存在非意愿选择约束。本论文通过对两种融资方式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分析,意在说明两个重要问题:其一,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与制度安排有关,由此导致企业的非意愿选择约束;其二,由于第一个问题的存在,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即在成本约束下,企业融资选择中出现了经济学中所谈到的“劣势有效”,从而导致企业在非理性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最终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制度的成长对市场选择机制的有效支持。
  • 详情 不可逆投资理论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运用: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固定资产投资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正日益被投资理论文献所关注。研究表明,其可逆性是相当低或者是不可能的,不确定性会给投资者施加巨大的影响。本文回顾了不可逆投资理论的有关文献,实证检验了中国企业的投资与通货膨胀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两种变化的不确定行已经妨碍了投资的增长。在文章的最后得出了适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建议。
  • 详情 公司ST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往企业财务预警研究,主要是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基于财务指标建立模型,以此预测企业财务状况。本研究认为,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基于财务指标的分析,虽然能够给出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但却难以给出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深层次解释,特别地,对于企业财务困境早期预警具有较大局限性。本研究在基于财务指标分析基础上,引入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关联交易、对外担保、代理成本等因素,综合分析中国上市公司ST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比较分析基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及综合指标的预测模型的有效性,进而,为中国上市公司避免、摆脱ST困境,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