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银行与金融机构/政府政策与监管/2024/2024年第01期

区域性“全球价值链”下的自由贸易协定
认领作者 认领作者管理权限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0日 上次修订日期:2023年12月20日

摘要

厘清当前国际分工下的价值链是具有全球性特征还是更具区域性特征,这是探究当前国际分工构成以及未来分工发展等根本性贸易问题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利用CEPII 双边贸易流量数据库,测算产品的平均进口距离用于衡量 1995—2014 年间价值链生产在全球性特征上的变化,并与 Eaton 和 Kortum(2002)框架下构造的理想“全球价值链”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研究显示,1995—2014 年间“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极为有限,平均进口距离只增长了约 300 千米,距离理想的“全球价值链”下的进口距离差距很大,特别是中间品贸易的进口距离较短,说明价值链分工仍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特征。在价值链呈区域性特征的背景下,各国更倾向于达成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以支持区域性的价值链生产,即一国价值链的区域性越强,则该 国签订的贸易协定区域性倾向就越强。该效应体现为一国中间品进口距离增加 100 千米,则该国与其贸易协定伙伴国的平均距离就增加约 389 千米。文章揭示了当前价值链分工的区域性特征,部分解释了近年来多边贸易协定推进困难的原因。
展开

论文统计数据

  • 浏览次数:

    2837
  • 下载次数:

    3

李志远; 陈鸣 区域性“全球价值链”下的自由贸易协定 (2023年12月20日) https://www.cfrn.com.cn/dzqk/detail/15470.html

选择要认领的作者1
身份验证1
确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