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悖论

  • 详情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理论框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这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改革现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建立货币区是较为现实的选择。但在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区不可避免“三元悖论”困境。本文提出的贷款准备金政策框架模型能够解决货币区在保证其内在要求的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基本前提下区内各个成员的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
  • 详情 国际金融新秩序下的人民币全方位固定汇率制度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它们不得不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而这样一种选 择并非意味着这些国家并不希望汇率稳定。事实上,无论是就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 汇率稳定总是一件好事:它将减少贸易和投资的风险,并提高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中国目前仅定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不能完全发挥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为此我们 建议中国应执行全方位的固定汇率制度。当中国执行全方位的固定汇率制度时,世界主要货 币之间的汇率也将变得稳定。与此同时,中国这种全方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也将促使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对其金融体制的重新审视,并可能被迫做出抑制其信用无限扩张的制度安排。
  • 详情 从“三元悖论”谈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作为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依据――“三元悖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学术界所信奉。同样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也是一直以此为基石。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依据是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自主,然而本文将利用Mendel- Fleming和Mendel- Fleming-Dornbusch两个模型去分析,得出即使在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下的固定汇率政策以及在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情况下的浮动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自主都无法完全得以实现,从而理清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时依赖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自主的模糊认识。 关键词:三元悖论 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 货币政策自主 固定汇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制度
  • 详情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一个非均衡模型
    本文在均衡汇率、三元悖论和政府主导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政府主导的非均衡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的框架。通过模型的推导和实证,本文得出了各国在进行汇率制度选择时的一些一般标准,模型显示,政府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受到货币性冲击、生产性冲击和实际汇率失调的影响。政府所选择的汇率制度可能导致非瓦尔拉斯均衡,但是这种“非均衡”是其综合考虑了成本和目标以后的“均衡”结果。将该模型的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后,可以较好地解释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结果。这篇论文的特色在于:1.在强调政府在汇率制度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将汇率制度当作政府实现其经济目标的工具,并引入了政府目标函数作为政府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之间进行选择的标准;2.通过模型的推导,得出了不同汇率制度下政府目标函数的构成;3.应用限值因变量的Probit模型,对汇率制度选择这一定性的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实证中既有各国的截面数据分析又有中国的时间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