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绩效

  • 详情 娱乐明星与上市公司关联:价值提升还是资本运作?
    社会名人在资本市场上是否能通过其声誉机制起到提高公司业绩和促进公司治理的作用?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手工整理的 2006-2018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关联的数据,研究娱乐明星关联对上市公司绩效和治理的影响,并探究上市公司建立该关联的动机。研究发现:(1)从短期来看,与明星建立关联的上市公司会有正的超额收益,且关联的明星名气越大、二者的关系延续时间越长,则其市场表现就越好。(2)从长期来看,关联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变好,且更可能进行财务重述和受到更多的行政处罚,这说明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的公司其治理水平变差。(3)建立娱乐明星关联可能是通过吸引散户投资者、分析师发布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和媒体报道更多的正面新闻而抬升了股价。(4)“股份减持”和“择时关联”是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的两大动机。一方面,在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后,大股东会进行更多的股份减持;另一方面,公司更倾向于在较差业绩的财务公告前和债券发行前宣布与明星建立关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从“娱乐明星”视角推进了“名人效应”的相关研究,也为理解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各种关系背后的动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监管部门如何监管和治理资本市场中与娱乐明星有关的乱象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启示作用。
  • 详情 关联并购是否会损害企业绩效?
    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并购会损害企业长期绩效,并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然而,本文利用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关联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关联并购无论对企业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并非传统观点所谓的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事实上,真正“先升后降”的是关联并购对企业绩效的提升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现阶段关联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主要是发挥“支持之手”的作用,不过这种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此外,本文还借助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估计了影响因素对关联并购绩效的作用。
  • 详情 关联并购是否会损害企业绩效
    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并购会损害企业长期绩效,并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然而,本文利用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关联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关联并购无论对企业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并非传统观点所谓的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事实上,真正“先升后降”的是关联并购对企业绩效的提升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现阶段关联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主要是发挥“支持之手”的作用,不过这种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此外,本文还借助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估计了影响因素对关联并购绩效的作用。
  • 详情 关联并购是否会损害企业绩效?
    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并购会损害企业长期绩效,并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然而,本文利用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关联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关联并购无论对企业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并非传统观点所谓的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事实上,真正“先升后降”的是关联并购对企业绩效的提升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现阶段关联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主要是发挥“支持之手”的作用,不过这种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此外,本文还借助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估计了影响因素对关联并购绩效的作用。
  • 详情 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产业路径及效应--兼对“国企进退”现象解读
    本文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背景,对国有 上市公司并购的产业路径及绩效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我国沪深股市 2003年-2007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收购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在相关并购路径下,相比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发生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并购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同时,也提升 了产业集中度;在非相关并购路径下,产业创新型并购比非产业创新 型并购具有更高的产业效应,并且并购绩效显著优于非产业创新型并 购。这些发现凸现了国企并购的市场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也揭 示了国企进退的效率路径。其政策含义在于,国有企业应遵循经济结 构演进优化的产业路径有进有退,坚持市场化导向和产业创新导向。
  • 详情 全流通下的大股东行为模式转变与上市公司绩效
    本文构建了全流通背景下的大股东行为模型,对大股东行为转变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大股东与其控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改后大股东行为转变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发生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交易前具有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和较低的市盈率,交易后业绩显著提升。与股改前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相比,股改后的关联交易并非为获取再融资资格,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明显下降。股改后关联交易规模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与交易前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市盈率负相关,表明股价收益成为影响大股东行为的重要变量。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公司绩效与关联交易规模、交易前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因此,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模型:全流通下大股东行为模式发生了明显转变,即从股改前的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转变为股改后支持上市公司发展。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改公司治理短期效应的检验
    在控制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考察导致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变化的因素,实证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股改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的研究表明,股改显著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股改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股改预期实现的公司治理完善功能是通过使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形成共同的公司治理利益基础,提升大股东治理的正向作用,以及使机构投资者发挥更加积极的监督制衡作用,并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接管威胁实施创造条件得以实现的。股改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更加有效,尽管无论对于国有还是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改都显著地改善了其绩效。这一结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与国有控股公司委托代理链条过长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即使在股改完成后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显著改变有关。因而,国有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仍然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
  • 详情 掏空或支持: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股权分臵改革使大小股东之间利益趋于一致,股改后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成为大股东行为的一种主要模式。大股东资产注入对大股东收益和上市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动机怎样?本文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检验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大股东在后股权分臵下的资产注入行为,不同于股权分臵下的资产注入行为。如果注入资产是优质资产,大股东的利益将与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成正比。同时,资产注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使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转变为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行为。本文认为股改改变了大股东收益结构和在一定条件下促使其行为动机、行为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市场和投资者青睐有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内容的上市公司以及股改后上市公司绩效的大幅增长。
  • 详情 上市公司民营化绩效:基于政治观点的检验
    利用中国市场上剔除资产重组效应后的上市公司民营化样本,本文考察了所有权性质变更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发现:(1)民营化后上市公司的绩效得到改善;(2)剔除资产重组效应后,与未发生控制权转让的配对国有上市公司样本以及国有企业间控制权转让样本相比,民营化能更有效地改善上市公司绩效;(3)民营化前后上市公司在经理人激励方面没有显著差别,民营化样本与未发生控制权转让的配对国有上市公司样本以及国有企业间控制权转让样本在经理人激励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别。本文的证据支持了由Shleifer and Vishny(1994)所提出的政治观点。
  • 详情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外资并购对于我国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基于一般并购理论、跨国并购理论、并购绩效理论、跨国并购绩效理论,提出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分析的理论假设,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结论表明,外资并购在总体上对目标公司绩效提升具有显著性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